第11部分(第3/4 頁)
松警惕,把荊州大部分軍隊陸續調到樊城前線。
關羽在襄樊的兵馬越來越多,加上新收于禁降軍上萬,糧食匱乏。為解燃眉之急,擅自搶佔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孫權得知,認為時機成熟,便命呂蒙為大都督,發兵突襲關羽後方。
十一月,呂蒙率軍隱蔽潛行,襲取江陵,並誘降蜀將傅士仁、糜芳,一舉奪回荊州。此時的關羽,對呂蒙的偷襲行動還一無所覺。
樊城前線,由於曹操的援軍源源趕到,關羽連吃敗仗,撤軍而回。孫權先到江陵,派陸遜攻佔夷陵、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回軍途中,關羽眾叛親離,陷入絕境,最後敗走麥城,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與其子關興一起被殺。
三國戰史中,關羽北伐失荊州,敗走麥城,是一個令史家百思不解的疑案。按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出兵伐魏的時機遠沒成熟,關羽自己認定了一個戰機,就孤軍北伐,顯然是冒險行為;身為軍師的諸葛亮不加阻止,有失職嫌疑;身為最高統帥的劉備,任弟妄為,居心難測;孫劉結盟關係不穩固的情況下冒然北伐,就很自然地中了司馬懿的離間之計,導致腹背受敵的局面;關羽高傲自負,人際關係惡劣,最終導致眾叛親離;劉備坐視關羽危急,見死不救更是千古懸案。總之,關羽在如此複雜的戰爭條件下,未能權衡各方面因素,一意孤行,戰敗身死是必然結局。
戰爭環境誠然複雜多變,企業商戰同樣面臨眾多變數。越是遇到複雜的情況,當要確立一個方向,實現一個目標時,就越要學會從方方面面的要素和各方面的關係入手,分析哪些是應該重點突破的,以此確定當前工作的核心和重點。執著一念,必痛失全域性。
博弈透明:晏子二桃殺三士
在企業管理的激勵機制中,獎金、榮譽、晉升的機會都被視為珍貴的東西,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但無論哪一個方面,都是一種稀缺的資源,不可能讓每一個員工都得到,這就必然產生矛盾。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變通規則:魯哀公救火知變通(11)
但這個矛盾本身並不是惡性的。本來,激勵機制包含的公平原不是“無條件”的,不像小學生,來個班長輪流當,企業裡面不能玩這種公平遊戲。那麼,如何讓這個矛盾只作為一種動力機制執行,而不產生惡性的東西呢?
一個企業老闆把發紅包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年終時(或春節節前)由企業給每個員工發紅包,但要求每個人的紅包各自保密,不讓彼此知道紅包裡有多少錢。
老闆訂立這個激勵機制的目的是讓員工感謝企業的獎勵,作為回報好更加努力地為企業工作。但發生的結果卻事與願違: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貢獻大而紅包小,對老闆產生不滿,或者不好好幹活,或者離去。
這種激勵機制的明顯缺陷是缺乏透明度,也許領導者自己感覺很公平,給每個人的紅包都考慮了其對企業的貢獻大小,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在這種“暗箱”操作下,領導人員的公平心是無法體現、不能被證明的,因此也就無法得到員工的信任,其結果就是拿到紅包的人非但不感謝企業,反而對企業產生不滿,並互相猜忌,最終導致員工與企業關係的破裂。
一種激勵機制要想起到激勵作用,就要體現出公開性與公平性。所謂公開性就是每個人都知道什麼貢獻會得到什麼報酬;所謂公平性就是每個人都相信同樣貢獻的會得到同樣的報酬,不會以領導的好惡為轉移。如果違背了這兩個原則,激勵機制的內在矛盾就會產生“二桃殺三士”似的惡果。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是齊國的三個勇士,以勇力聞名。三個人都以勇力自負,並且桀驁不馴。
一天,晏子從他們身邊經過,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這三個人卻一動不動,非常失禮。晏子非常生氣,並且擔心他們過分的自負會給齊國帶來災難。於是就去見景公,陳述自己的擔憂。說:“君王所蓄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之禮,對下不講長幼之倫,對內不能禁止*,對外不能威懾敵人,這是禍國殃民之人啊,不如趕快除掉他們。”景公說:“這三個人威猛無比,與他們硬拼,恐怕敵不過;暗中刺殺,又恐怕會失手。”晏子說:“我有一計。請大王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對他們說,讓他們按功勞大小分吃這兩個桃子。” 景公就照晏子的話做了。
公孫接說:“晏子真是聰明人啊。人多桃少,也只能按功勞大小分吃桃子了。我公孫接第一次打敗了野豬,第二次又打敗了母老虎。我有這樣功勞,應該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別人共吃一個。”於是拿起一個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