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兩銀子後,回到平壤逍遙快活,直到有一天,我數了數剩下的錢,發現已經不足100兩。我決心振作精神,於是離開平壤去了開平,將剩下的銀子全部買了人參種子,一直走到沒有人居住的長白山深山老林,選中一面背陰的山坡把種子隨風撒下。然後我又回到平壤,在城外開了家酒館。一晃八年過去了。我打起精神回到義州,向大人借10輛牛車,來到到六年前我到過的長白山,到那兒一看,山坡已經變成了一片參田,我就把它們全部挖出來運到您這裡了。”
最後,林尚沃付給黃海道人5萬兩銀子買下這批價值10萬兩銀子的參。兩人各取所需,對半分成。
八年之內,林尚沃用3000兩銀子掙來5萬兩,而那個黃海道人也成了大富翁。林尚沃僅憑識人智和用人之信,就輕而易舉賺到大錢,正應了人常說的“商道即人道”這句話:經商實際也就是投資人,林尚沃的這則逸事為這種商業哲學做了極好的詮釋。
《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要想掙大錢,就要具有這樣廣闊的心胸和視野,佈下一個大大的局,透過對人脈的經營,開拓一條財源的滾滾之流。
變通規則:魯哀公救火知變通(1)
中國人的性格是善變的。從遠古時代,先哲們就不斷宣揚變通的道理。《易》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透過變化規則來應對時局的變化,就能夠讓事情變得順暢。
規則之所以要變通,是因為它暫時或從長遠看不符合實際的需要,規則的執行不能達到目的,甚至會造成損失。變通規則,是針對具體的規則而言的,不是說不去認真遵守規則,相反,遵守規則,是變通規則的前提。
小張是某企業分公司在某市負責市場監管的員工,他的上司是陳經理。一天,分公司接到經銷商王先生的投訴,說在自己的專賣店附近,有一家未經企業授權的小店公然打出燈箱廣告出售同類產品。小張實地調查確認情況屬實,於是表明身份,要求店主取消廣告,將產品下櫃。不料店老闆立刻翻臉,稱他不是從企業進的貨,企業管不著。爭執中,小張了解到店主是從當地最大的經銷商之一的李先生那裡拿的貨,難怪不怕企業。
小張隨即打電話給李先生,申明公司的市場監管制度,責令立即撤銷這個店,否則後果自負。李先生對小張的態度非常生氣,打電話給陳經理訴說不滿,痛陳自己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的艱辛,說:“以前市場開拓艱難的時候,也有這種把貨發到不太合公司標準的店去賣的情況,那時候公司也沒說什麼。現在市場做大了,就用規範管理來壓我們了?”陳經理對李先生進行了安撫,又回頭向小張耐心開釋:“這件事,不是一個簡單的制度問題,如果強硬地執行公司制度,不但業務無法開展,我們還要自找氣受,甚至受到上級領導的處罰……。”
接著,陳經理提出了自己對問題的想法:首先對李先生進行安撫,對他長久以來對公司的支援表示感謝;其次,讓小張就之前對他的態度表示道歉,請他諒解公司的制度;第三,就小店的拿貨問題適度讓步,允許小店繼續銷售,但要求撤銷廣告。小張最終認識到自己考慮問題的侷限性,接受了陳經理的意見,向李先生電話致歉。而李先生也配合勸說下面的小店撤除了燈箱廣告。
在這個案例中,陳經理並非無視公司規定,而是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對規則進行了適度的變通,以化解危機,避免爭端。
變通的方法既可應用於管理者,也可應用於被管理者。時人批評時政,常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說被管理者善於變通,趨利避害,爭取好處,逃避懲罰。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部門主管該如何應對呢?
春秋時期,魯國魯哀公當政時發生一件事情。這天,魯國人焚燒大澤之中堆積的柴草。當時正颳著北風,大火迅速向南蔓延,情勢危急。魯哀公擔心大火會燒到國都,很是驚恐,就想親自帶領人去救火。但是,魯哀公手下的人全都跑去驅趕野獸了,因為不想讓野獸被火燒死,卻沒有人去救火。情急之下,魯哀公召來孔子詢問對策。
孔子說:“驅趕野獸是件快樂的事,而且不會因此而受到懲罰;救火是件苦差事,卻難以因此而受到賞賜,這就是沒人自願去救火的原因。”
魯哀公說:“說得好,可是現在該怎麼辦呢?”
孔子說:“現在事情緊急,來不及用賞賜的方法;況且,假如去救火的人都給與賞賜,那麼,恐怕掏空國家的金庫也不足以賞賜這麼多的人。因此,只能採取懲罰的方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