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好說,如果肯有個女孩陪我去看日落,那她便是我一生的守侯了。我又把問題轉問一位南京的姐姐,得到的回答令我大為喟嘆,如一盞淳茶,沁透五腑:緣分應該是多年之後對自己擁有的一段感情肯定和感嘆,而在發生時認為的緣分是經不起任何波瀾的,所以輕易得不到,而更不能輕易談緣分啊,你認為呢?
人生是什麼,終無力一語概之。不過有三句很平實的話,我非常喜歡,亦願虔心奉受:人善天不欺;珍惜自己,把握青春;努力工作,快樂生活。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此時“沉默是金”
剛剛看了篇博文《餘秋雨沒有道德豁免權》,才知道餘秋雨最近這麼熱原來是身陷“捐款門”啊。按照通常的邏輯呢,如果是有些修養的文人,一般是走低調和平實路線的,很難被別人知道自己到底為慈善做了多少貢獻,即使是知道了,假如當中產生了什麼誤會而又不會影響自己為需要幫助的人所作出的貢獻,那麼多半他是不會出來面對公眾媒體來做出什麼澄清以還自己清白的,因為文人的那種傲氣和骨氣會使他豁達於任何非議的,他所展現的態度只會是沉默!所以我的觀點是:要麼餘秋雨先生真的沒有捐出20萬善款;要麼他並非真正的文士。
這篇博文還談到了于丹,我知道去年于丹在百家講壇主講論語心得很是受到民眾歡迎,我也是個鍾愛儒學的人,但我從沒聽過她的節目,原因說出來都有點荒唐,就因為看著她“不順眼”,不舒服。我的這個理由簡直有點混,其實我還是相信我自己的眼睛和感覺,因為它們還不曾欺騙過我。易中天,康震,王立群等幾位先生,首先他們給我的第一感覺就很好,所以聽了他們的節目也很獲益,他們審視歷史的方法和角度我都很欣賞。
其實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名呢,都是我們生給捧出來的,用以滿足我們的某種渴望,但更多的時候是隨之我們就因之陷入失望,有被忽悠的感覺,只是因為有了太多的人被利用做了“傻子”,而又當做什麼都沒發生過似的去生活,所以我們的社會才至今仍不為絕望的氣氛所籠罩。這樣說當然未免悲觀了很多,奚落了很多人,揭了很多人的傷疤,但這畢竟是真實的冰山的一角雖然不能概括我們社會的全貌。
作協主席也開博了
最近看到我們的作協主席鐵凝女士也在新浪開博了,不知道為何開的這樣晚,或者說不知為何竟也開博了。
鐵凝女士成為作協主席也是有段時間了,她榮任不久看過一個她的專訪,我雖然對當代中國的絕多數作家沒什好感,但對她還是充滿希望的。當時覺得我們的作協可以選出一位那樣年輕的,而且是個女性的主席,應該是要開始擎起歷史的希冀了吧。但依舊還是老樣子,連我這類的邊緣過客也不禁大感失落。
作家,作為一種必然的存在,無論在任何時期它都肩負著無可取代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當它被組成為一個固定的有歷史的團體而存在時,那它所承載的對我們民族健康發展的使命將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的。但基於此,我們不禁要冒昧的問一句:我們的作協這些年都做了什麼?我們的道德素質在不斷下降;我們的閱讀水平在不斷下降;我們的精神矛盾在不斷加劇;我們的文學在漸漸式微。。。。。。為什麼?當然,把這一切歸咎於作協會很無賴,其實這正如“伯仁之死”的道理,大家雖可照樣吃喝行樂,但歷史審判的是良心之罪!
據說80後的一代,根本對作協不感冒,我雖然也願意把自己歸屬於不感冒的一類,但我還是很肯定作協繼續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如今的作協已然沉疾欺身了,我想如果要最終使他重新龍行虎步的話,非要有德望服眾,學養精深,智略超群的人來領導不行,當然此人也不一定非是主席的身份不可,其實最好可以是志同道合的幾個人,若孤軍作戰的話,以今日之世情,怕要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境地了。
我們需要可以令我們誠心驕傲的人,願他化作自由之風,載我們直上九天雲霄。。。。。。
莫讓慈善家比陰謀家更可恥
當一個人在社會的某一方面或領域獲得了一定的人氣或影響力,就會得到一種頗尊貴的名位,曰:某某家。所謂聖人之門亦有不肖,故其中有陰謀家者,最為世所唾棄,而在下以為,今以慈善家度之,陰謀家不過區區小巫而已。
如果哪個權威部門經過調查統計要頒佈一個時尚勁爆名詞榜中榜的話,我想“慈善”一詞定會名列前茅,為“當世清流”大賺顏面。其實不過貼金自摑罷了。
真正的為善之人其動機無非兩個:一是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