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鋇慕嵌齲�M�岣吆⒆擁囊帳跣捫�揮械囊蛭�約喊�靡衾鄭�雅愫⒆友�俚弊饕恢擲秩ぃ揮械耐�映閃��M�⒆詠�闖晌�觳諾難葑嗉遙換褂械目幢鶉說暮⒆友�伲�P淖約旱暮⒆詠�椿崛鄙倬赫�Α�
於是,一批又一批的家長帶著各種不同的目的,使自己的兒子或女兒變成琴童。
學琴能開發智力嗎?學習音樂到底有什麼好處?一位小提琴教授說“孩子能不能透過學琴而變聰明我不知道,但是不聰明的孩子絕對學不了琴這一點是肯定的”。我也有這種感覺,所接觸過的琴童沒有不聰明的(指能學到一定程度的孩子),他們文化課學起來都不吃力,差不多都是班幹部、三好學生。不知他們是因為聰明而能學琴,還是因為學琴變得聰明的。八十年代中,我進修普通心理學專業時,曾參與對所在城市三所高校的一百多名學生進行人格因素測試,智力分數一項,得分最高的是音樂學院組,其次是理工科大學組,最後是醫學院組。我的一位從事教育的朋友,曾用一種我不熟悉的評估方式,對藝術院校和非藝術院校的兩組學生做過一個比較,認為藝術院校的學生更個性化、更具創造力,也就是說,他們的心靈更接近於自由,想象力更為豐富。由於樣本小,結果也許不具必然性,但至少提示了教育環境對被教育者人格形成的影響:藝術教育可能比較注重個性,培養人格,益於智力開發。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重視藝術教育,可能也是基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慮。
學琴需要環境。單槍匹馬的學習和在一種氛圍中學習,效果可能大不一樣。據說郎朗年幼時在一個筒子樓走廊兩邊好幾家的孩子都在學琴,你追我趕競爭十分激烈,成效顯而易見。我原先所在一個幾百人的小單位,職工適齡子女學音樂的居然有十幾個(好像是同事間互相影響的),家屬院裡每日彈棉花鋸木頭的樂聲不絕,大部分堅持下來了,每年都有考上音樂院校的,計有七八人選擇了音樂專業,目前已有3位留學美國,以至於那個小單位的許多人以為學音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西安有一所普通中學,由於一位音樂學院老師的介入,使這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中學在前些年名聲大噪——學校有一支出色的管樂隊,學生從初一起學習演奏,音樂素養較高,她的學生後來被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清華、北航、北方交大和中央音樂學院,一時間,家長紛紛把孩子送到學校的音樂班,那位老師也被學生和家長所推崇。
長大的琴童(3)
我認識的琴童,算起來數量也不少——從小和家童一起拜師的琴友,以及親友同事的孩子,無論學鍵盤、絃樂、管樂還是民樂,目前多已長大,他們的走向大致分兩類:第一類為音樂專業,這裡邊又有分類,有的學演奏(或演唱)專業,儘管可以或者有可能成為演奏(唱)家的鳳毛鱗角,但依然是眾多琴童和他們家長的夢想;有的學理論——作曲、指揮、音樂學或音樂教育等,這類專業對演奏(唱)技能要求相對低一些,但對綜合音樂及文化素質要求較高(有人認為音樂學院文化課、特別是理工科課程太少,是有道理的,主要是與專業課程時間安排相矛盾)。第二類為非音樂專業,也有兩種情況,有的作為特長生成為學校樂隊成員,或經常演練的超級樂迷;有的(多為半途而廢的琴童)則不再擺弄樂器,或尚保留愛樂,或與常人無異,或走向極端——對音樂持牴觸態度。
總之,父母對音樂的熱愛與持之以恆、拜一位德藝雙馨的好老師以及創造一個適宜的學習氛圍應該是學習的基本條件。
其實音樂領域也像圍城,裡邊的想出來,外邊的想進來。這種現象在其他行業也存在,有報道說,馬曉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從來沒有熱愛過圍棋。”據說是因為從小看父親哥哥下棋,學會後很快出了名,糊里糊塗成了專業棋手。國外一位著名網球運動員也有類似觀點,大意是:“一項運動,一旦成為職業,成為謀生的手段,就無論如何不可能像初始時那樣熱愛了。”
有媒體報道,北京目前的琴童超過十萬,這個數字大概不包括長大的琴童,他們應該也有數萬人,無論是否從事音樂專業,無論在讀、工作還是出國,對於大多數曾經有過刻骨銘心學琴經歷的人來說,他們是當代愛樂人的中堅分子,音樂將陪伴他們一生。同時,新的琴童隊伍也以穩定增長的趨勢不斷生成,隨著學生課業負擔的減輕,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學習音樂會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關注。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空 巢
女兒去美國讀研究生,家裡頓時空曠起來,三口之家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