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作為淞滬戰場的最高統帥,蔣介石最先感到了中國軍隊的不利態勢。8月28日,羅店失陷,蔣介石日記雲:";近日戰局,漸轉劣勢,人心乃動搖矣。";31日,吳淞失守,蔣介石再次在日記中表示:";我軍轉入被動地位矣。";在這一形勢下,蔣介石不得不重新思考,仗將如何打下去。9月2日日記雲:";戰略應盡其全力貫注一點,使敵進退維谷,以達我持久抗戰之目的。";";敵之弱點,以支戰場為主戰場,故其對華戰爭全在消極,且立於被動地位,故我如處置得策,不難曠日持久,使敵愈進愈窮也。";這則記述說明,儘管上海戰場形勢不利,但蔣介石決定";全力貫注一點";,在上海長期拖住日軍。其後,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作戰組長劉斐等向蔣提出,淞滬會戰應";適可而止";,部隊應及時向吳福線國防工事轉移。蔣介石一度接受這一意見,下令執行,但第二天又決定收回命令。同月14日蔣介石日記雲:";集中兵力,在上海決戰乎?抑縱深配備,長期抗戰乎?";兩種方案,前者意味著在上海和日軍決出勝負,後者意味著向吳福線轉移。這則日記,說明蔣對自己的戰略決定有過猶疑。但是,這一時期,蔣從全國各地抽調的部隊正陸續到達淞滬戰場,因此,蔣仍然決定長期堅守上海。其日記雲:";各部死傷大半,已覺筋疲力盡,若不支撐到底,何以懾服倭寇,完成使命也?";16、17日,日軍發動總攻擊,中方陣地動搖,前線指揮官向蔣要求撤退,蔣嚴令死守,並親往崑山督師。21日,蔣介石調整部署,將中國軍隊分為右翼、中央、左翼三個作戰軍。右翼軍以張發奎為總司令,下轄第八、第十兩個集團軍;中央軍以朱紹良代替張治中為總司令,下轄第九集團軍;左翼軍總司令陳誠,下轄第十五、第十九兩個集團軍。
當時,中蘇之間的槍械、彈藥有兩條運輸線。一條是經外蒙古、內蒙古、山西大同至內地,一條經新疆、甘肅、山西,連線隴海路。9月11日,大同失陷,蔣介石極為震痛。14日日記雲:";閻之罪惡甚於宋之<;失>;平津,其為無膽識,一至於此,實為夢想所不及也,可痛之至。對於蘇俄之運貨交通更生困難矣。";當日,蔣介石向自己提問道:";集中兵力在上海決戰乎?抑縱深配備,長期抵抗乎?";25日,蔣介石得悉平漢線中國軍隊潰退,河北滄州不守,估計日軍將進攻河南鄭州,中俄之間的第二條聯絡線有可能截斷,決定加強上海戰場,吸引日軍主力。27日,蔣介石決定四項抗敵策略:";一、引其在南方戰場為主戰場;二、擊其一點;三、持久;四、由晉出擊。";10月8日,蔣介石決定調驍勇善戰的桂軍加入上海戰場。10月15日日記雲:";相持半年,遲至明年三月,倭國若無內亂,必有外患,須忍之。";17日,蔣介石到蘇州督師。次日,中國軍隊在上海戰場發動總反攻。
蔣介石之所以決定堅守上海,一是為了減輕華北戰場的壓力,維護中蘇交通線,同時也是為了配合外交鬥爭,爭取對即將召開的《九國公約》會議有較好的影響。《九國公約》簽署於1922年2月,其簽字國為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等九國。該條約表示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暨領土與行政之完整,強調各國在華機會均等與中國的門戶開放。盧溝橋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即向國聯申訴,要求";譴責日本是侵略者";。國聯沒有采納中國的要求,提議召開《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討論。10月16日,比利時向有關19國發出邀請,初定同月30日在布魯塞爾召開。蔣介石希望透過該次會議,";使各國怒敵,作經濟制裁,並促使英、美允俄參戰";。因此,蔣希望在該會召開之前,上海戰場能有較好的戰績,至少,要能堅守上海。據唐生智回憶,蔣介石曾向他表示:";上海這一仗,要打給外國人看看。";同月22日,蔣介石通電全軍將士,說明九國公約會議即將舉行,全體將士";尤當特別努力,加倍奮勵";,";於此時機表示我精神力量,以增加國際地位與友邦同情";。為此,蔣介石向全國各地普遍調兵。24日,蔣致電龍雲,詢問滇軍出發各部到達何處,要龍命令該軍";兼程急進,望能於九國公約會議之初到滬參戰";,急圖在會前有所表現的企圖躍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