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國際義務已竭盡其最後、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蘇俄實力之應援,甚望先生當機立斷,仗義興師。";當時,蔣介石將蘇聯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12月5日,斯大林、伏羅希洛夫回電稱,必須在《九國公約》簽字國或其中大部分國家同意";共同應付日本侵略時";,蘇聯才可以出兵,同時還必須經過最高蘇維埃會議批准,該會議將在一個半月或兩個月後舉行。此電與楊傑、張衝的報告不同,蔣介石內心感到,蘇俄";出兵已絕望";,但他仍然再次致電斯大林,表示";尚望貴國蘇維埃能予中國以實力援助";。不僅如此,他還繼續以之鼓舞身邊的高階將領,聲稱";俟之兩個月,必有變動";。12月6日,蔣致電李宗仁、閻錫山稱:";南京決守城抗戰,圖挽戰局。一月以後,國際形勢必大變,中國必可轉危為安。";這裡所說的";國際形勢必大變";,仍指蘇聯出兵。12月11日,蔣已經指示唐生智等,";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但第二天卻又改變主意,致電唐生智等稱:";經此激戰後,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惟我革命轉敗為勝唯一之樞紐。";蔣指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來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不難看出,蔣所說所的";內外形勢必一大變";的";外";,仍然包含蘇聯出兵在內。";蘇俄無望而又不能絕望";,這正是蔣介石當時的無奈心理。
蘇聯與中國同受日本侵略威脅,因此,支援中國抗戰,但是,蘇聯更擔心德國入侵,日蘇之間的矛盾又尚未發展到必須干戈相見地步,蘇聯自然不可能輕易在遠東有所動作。
12月12日,日軍繼續猛攻,中華門、中山門、雨花門、光華門等多處城門被突破,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決定大部突圍,一部渡江撤退。但是,由於情況混亂,撤退命令無法正常下達。除少數部隊突圍外,大部分軍隊擁至長江邊,形成極度混亂的局面。挹江門外,";被踏死者堆積如山";。";僅有之少數船舶,至此人人爭渡,任意鳴槍。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隊以槍擊毀,沉沒者有之,裝運過重沉沒者亦有之。";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
在淞滬戰敗之後,南京失陷有其必然性,但是,突圍與撤退時的嚴重混亂及其損失仍然是可以避免的。
在極端困難的狀況下堅持抗戰國策
首都失陷,常常和國家淪亡相聯絡,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一時間,日軍驕橫氣焰達於極點,中國政府、中國軍隊、蔣介石個人都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怎麼辦?中國的路應該怎樣走下去?
12月15日,蔣介石召集高階幹部會議討論,當時的情況是:";主和主戰,意見雜出,而主和者尤多。";汪精衛本來對抗戰就信心不足,這時更加缺乏信心。次日,他向蔣介石提出,";想以第三者出而組織掩護";。顯然,汪企圖拋棄抗戰國策,在國民政府之外另樹一幟。孔祥熙這時也從";傾向和議";發展為";主和至力";。18日,蔣介石日記雲:";近日各方人士與重要同志皆以為軍事失敗,非速求和不可,幾乎眾口一詞。";當時,陶德曼的調停還在繼續,蔣介石擔心日方有可能提出比較";和緩";的條件,誘使中國內部發生爭執與動搖。26日,蔣介石得悉日方提出的新議和條件,發現較前";苛刻";,認為";我國無從考慮,亦無從接受";,內部不致糾紛,心頭為之一安,決心";置之不理";。2月7日,蔣介石召集國防最高會議常務會議討論,主和意見仍佔多數,于右任等甚至當面批評蔣介石";優柔而非英明";。會上,蔣介石堅持拒和。28日,蔣與汪精衛、孔祥熙、張群談話,聲稱";國民黨革命精神與三*義,只有為中國求自由與平等,而不能降服於敵,訂立各種不堪忍受之條件,以增加我國家、民族永遠之束縛。";次日,再與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