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守衛南京,中國統帥部的第三期作戰計劃規定:京滬線方面,以最小限之兵力,利用既設工事,節節抵抗,同時抽調兵力,以一部轉入滬杭線,抵禦向太湖南岸進軍的日軍,一部增強南京防禦能力。計劃稱,在後續援軍到達時,將以皖南的廣德為中心,與敵決戰,在錢塘江附近殲滅日軍。當時,中國軍隊已退至第一道國防線……吳福線,但是,這道被譽為中國興登堡防線的國防工程卻";無圖可按,無鑰開門,無人指示";。19日,日軍進佔蘇州。俗話雲:";兵敗如山倒。";吳福線不守,中國軍隊主力繼續向錫澄線及太湖西南的安吉(浙江)、寧國(安徽)等地潰退,蔣介石原來以為";有良好地形,堅固陣地,可資扼守";的錫澄線同樣沒有發揮作用。11月20日,蔣介石調集第二十三集團軍川軍劉湘部五個師、兩個獨立旅,由四川趕到皖南廣德、浙西北的泗安、長興一線。不過,川軍作戰能力很低,紀律很壞,";聞敵即走";,並未發揮多大作用。11月23日,蔣介石到常州,召集前方將領訓話,局勢也並無改變。11月25日,無錫失守。26日,位於太湖南岸的吳興失陷。蔣介石得悉錫澄線守軍撤退秩序不良,日記雲:";不分步驟,全線盡撤,亦未得呈報,痛心盍極!";29日,日軍侵佔宜興。30日,日軍攻陷廣德,從東南、西南兩個方面對南京形成包圍之勢。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陰失守。同日,日方下達";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應與海軍聯合進攻中國首都南京";的皇命,日軍分三路進攻南京
蔣介石反對與日本議和,但不反對國際調停。早在日軍金山衛登陸之際,德國大使陶德曼即受日方委託,向蔣轉達日方媾和條件,";防共協定為主";,蔣介石";嚴詞拒絕之";。24日,蔣介石曾經寄以希望的《九國公約》會議閉會,沒有取得任何積極性成果。12月2日,蔣介石為行";緩兵計";,再次會見陶德曼,表示願以日方所提條件為談判基礎,但要求先停戰後談判。6日,蔣介石得悉句容危急,決定離開南京,他在日記";雪恥";條下寫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三年組織,三年準備。";7日,蔣介石飛離南京。日記雲:";人民受戰禍之痛苦,使之流離失所,生死莫卜,而軍隊又不肯稍加體恤愛護,慘目傷心,無逾於此。";又寫道:";對倭政策,惟有抗戰到底,此外並無其他辦法。";到廬山後,蔣介石即研究、制訂全國總動員計劃,準備在";全國被敵佔領";的最壞情況下仍然堅持奮鬥。他勉勵自己:";寧為戰敗而亡,毋為降敵而存。";
南京的防禦工事分";外圍陣地";與以城牆為主要依託的";復廓陣地";兩種。12月5日,日軍進攻";外圍陣地";。8日,湯山失守,唐生智下令中國軍隊進入";復廓陣地";。9日,日軍逼近南京城牆,兩軍在光華門、雨花臺、紫金山、中山門等處激戰,光華門幾度被突破。松井石根限令唐生智在10日午前交出南京城,遭到唐的堅決拒絕。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令總攻。
淞滬戰後,中國軍隊消耗過大,蔣介石百方拼湊,守城兵力僅得12個師,約12萬人,而且士氣極端低落,其中新補士兵約3萬人,未受訓練,匆促上陣,官兵間尚不相識。這種情況,本已不能再用守衛戰、陣地戰一類的作戰形式。蔣介石之所以堅守南京,一是如上述,南京輕易失守,攸關體面;二是對蘇聯出兵有所期待。
當時在國際列強中,蘇聯是唯一表示願積極支援中國的國家。8月21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久議未決的互不侵犯條約,蘇方允諾中國可不以現款購買蘇聯軍火。9月1日,蔣介石就在國防最高會議上預言,蘇聯終將加入對日戰爭。28日,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奉召返國,曾和中國外交部長王寵惠談及蘇聯參戰的必要條件。10月22日,蔣致電時在莫斯科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楊傑,詢問如《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失敗,中國決心軍事抵抗到底,蘇俄是否有參戰之決心與其日期。11月10日,伏羅希洛夫在宴別中國代表張衝時,要張歸國轉告:在中國抗戰到達生死關頭時,蘇俄當出兵,決不坐視。30日,蔣介石致電伏羅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謝,電稱:";中國今為民族生存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