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頁)
右任、居正談話,表示";抗戰方針,不可變更。此種大難大節所關,必須以主義與本黨立場為前提也。";蔣介石認為,與日本議和,外戰可停,而內戰必起,國家定將出現大亂局面。次日日記雲:";今日最危之點在停戰言和。";1938年1月2日,蔣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他最終決定,拒絕德國方面的斡旋,堅持既定的抗戰國策。
從8月13日至12月13日,蔣介石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指揮抗戰四個月,戰略、戰術呆板,對國際力量共同制裁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期待,未能及時組織戰略撤退,造成中國軍隊空前巨大的損失,但是,淞滬、南京之戰顯示了中國軍隊、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的堅強不屈的精神,打擊了日本的侵略氣焰和在短時期內速勝的美夢。此後,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廣大戰場上就愈陷愈深,終致不能自拔。
從戰爭學習戰爭。淞滬和南京之戰期間,蔣介石和部分國民黨高階將領認識到,中國對日抗戰是持久戰,必須以空間換時間,必須懂得儲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不能在區域性地區拼消耗;必須懂得運用陣地戰、守衛戰以外的其他作戰形式。9月16日,蔣介石日記雲:";上海之得失不關最後之成敗,不必拘泥於此也。";11月7日,日記再雲:";此時各戰區以發動游擊戰爭,使敵所佔領各地不能安定,且分散其兵力,使之防不勝防也。";12月1日日記雲:";戰敗敵軍制服倭寇之道,今日除在時間上作長期抗戰,以消耗敵力;在空間上謀國際之干涉,與使敵軍在廣大區域駐多數兵力,使之慾罷不能,進退維谷,方能制敵之死命,貫徹我基本主張,此旨萬不可稍有動搖。";同月16日,南京失守後的第三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國民書》稱:";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我全國同胞誠能曉然於敵人之鯨吞無可倖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敵愾,步步設防,則四千萬方裡國土以內,到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堡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