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⒆印T俑呱先ィ�醇�磯喑扇恕U廡┤思�擻嬡朔吹瓜帕艘惶�N氖粕隕韻陸怠4蠹醫佑嬡嘶丶頁苑梗��仁�鍾押茫�⑶宜盜恕爸�幕啊薄I街腥慫鄧�塹淖嫦仁恰氨芮亍崩創恕N氖粕仙�K�歉�靜恢�狼爻�丫�雋恕S嬡爍嫠咚�牽�睪竺媸嗆撼��撼�餐雋恕:褐�笥形海��衷冢�牆�I街腥頌��蘇廡┎諮1淝ǎ���刑盡U廡┒甲鬩允苟琳卟��芮康姆從Α�
這最重要的一段文字寫完之後,漁人辭別,是“落”。山中人請他保守秘密,是落中之“起”。他找到自己的船,是“小起”之後的又一次“落”,但他一路上做記號,顯然有所圖謀,是小落之後的又一次“起”。下面漁人去見太守報告發現,太守派人尋訪桃源,步步上揚,是一次“大起”,但是漁人怎麼也找不到留下的記號,無法再入桃源,是一次“大落”。
文章尚有尾聲。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一位高尚之士,他聽說山中有個世外桃源,十分嚮往,決定前往尋訪,這又是“起”。但是他沒有找到,(或者沒來得及去找)就病故了,以後再沒有人打聽桃源在哪裡。像舞臺上的大幕緩緩降下來,文章結束了。
《桃花源記》是一篇短文,居然有這麼多起伏,這是大文豪才辦得到的事情,我們作文,如能有一起一落(或者最後再加一起),就是得到訣竅了。同時我們要明白,文章寫到《桃花源記》這般水準,你讀了有你的感受,我讀了有我的反應,彼此並不一致,因之,你認為是“起”的地方我可能認為是“落”,彼此找到的起伏線並不相同,
例如,前面說山中人輪流款待漁夫是“落”,也許不然。山中人看見漁人闖進來,他們安靜了幾百年的社會突然產生了危機,這個漁人可能把外人引進來,破壞了他們的幸福,他們雖然和和氣氣地陪漁人吃飯談天,內心其實是很焦慮的。他們最後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就露出“裡一層”來,殺雞為黍都是對漁人“行賄”,那實在是“起”,不是“落”。
再看文章結尾,劉子驥有志未成,病死了,以後再沒有人打聽桃花源在哪裡了,我說是“落”,你也許認為是“起”。世界上“高尚之士”如此之少,人人只能在濁世中打滾,不知道超脫,偶爾有個高尚之土,又齎志以歿,這是多深多大的感慨,這當然可以說是“起”。
由於感應因人而異,起落沒有標準,很多人反對分析文章中的起落,認為毫無意義。誠然,起落云云是不科學的,沒有共同的標準,但是它又何必有共同的標準呢?總之:它有起有落;
你認為起落在何處就在何處;
你寫文章時也注意起落。這就行了。
直 敘(6)
《桃花源記》的“詳略”,前面大致談過,現在且說“表裡”。這篇文章是透過漁人的經歷來敘寫的,漁人眼中的桃源是一個表層,敘寫到山中人叮囑漁人保守秘密的時候露出少許裡層來。山中人的想法似乎是:雖然已經改朝換代,還是不受外面的官府管轄治理比較好,他們大概是對政治徹底失望了。他們既不喜歡那社會,又不能改變那社會,只有繼續躲起來。漁人在山中停留的那幾天,山中人也許秘密的開過好幾次會吧,會議的結論大概是,他們不希望再得到什麼,但求不失去現在已有的。……這些,你可以自由想像。
“不足為外人道也”,山中人也太老實了,自己先把身世和盤托出,再求人家保守秘密,憑什麼相信漁人能遵守諾言?難道憑那幾天的酒飯?他們深知人心的俗惡甚至詭詐才入山惟恐不深呵。不錯,他們並未忘記歷史經驗,只是反應遲緩了一點,等到醒悟過來,就用極笨的方法補救,乾脆把漁人出入的山洞堵死了。他們總要不眠不休汗流浹背幹上幾天吧,老實人都這樣,整天忙著填補聰明人留下的坑洞,以免自己掉下去。這就難怪他們要躲得遠遠的了……這些,你可以自由推論。“裡層”就是引起讀者的想像和推論。有人讀了《桃花源記》,認為山中住的不是人,是一群神仙,那迷離恍惚的桃林,正好是仙凡的分界線。漁人跑去報告太守是俗不可耐的舉動,他從此墜入塵寰,再也與桃源仙境無緣。他之“迷不得路”,既不是山中人消滅了標誌,也不是因為“春來遍是桃花水”,而是隨著漁人的一念之轉,通往桃源的路自動消失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嗎?也許是吧,要知道,也只有《桃花源記》這等水準的文章才會引發這樣的“錯誤”呢。
讀了《桃花源記》,回頭再去讀那一段記述水災的文章,文章和文章之間的差別實在很大。
讀了那一段記述水災的文章,再讀下面的文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