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澄清湖遊記”,文章裡應該“有我”。
□原來是這樣的呀,我明白了,老師說得很對,“澄清湖的風景”可以無我,“澄清湖遊記”應該“有我”。“有我”,是你這個作者在文章裡面,在澄清湖裡面:“無我”,是你不在澄清湖裡面,不在文章裡面。
○既然寫“澄清湖的風景”,怎會不在澄清湖裡面?沒去過澄清湖,怎寫得出澄清湖的風景?
□所謂“不在裡面”,是說看文章看不出來你在裡面。比方那些觀光導遊的小冊子,介紹各地的名勝古蹟,寫這本小冊子的人也許都去遊覽過了,但是文章裡並沒有他的影子。
○觀光導遊的小冊子是怎麼寫的?我沒見過。
□你讀過地理。地理課本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寫,世界各國都寫遍了,可是寫課本的人在哪裡?你從課本上能看出來嗎?(○不能。)這種情形也可以算是“無我”。
○難道我們寫文章可以像寫地理課本一樣?
□這是個“進一步”的問題。如果把所有的文章分成“有我”、“無我”兩大類,地理課本是在“無我”的一類。如果把範圍縮小,只提出國文課本來觀察,國文課本里的文章,也可以分成“有我”和“無我”。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有我”就是“無我”?
□甚至每一句話都可能“有我”或者“無我”。“澄清湖四周都是花圃”,無我:“我在澄清湖邊看花”,有我。(○我很想在澄清湖裡划船,)有我。(○我們在澄清湖畔一棵大柳樹底下休息。)有我。(○我看見湖裡的荷花,想起老殘在大明湖裡摘蓮蓬吃,嘴裡好饞。)有我!
○有我無我,分別全在文章裡有沒有“我”這個字?
□寫“澄清湖遊記”這個題目的時候,是如此,你只要加上一個“我”字,並且始終不離開這個“我”字,整篇文章的面目精神就不同了。“澄清湖遊記”是寫你在澄清湖看到的風景,不是澄清湖有什麼風景。澄清湖裡有魚,你沒看見,魚就不重要。那棵柳樹並不重要,但是你在樹下休息,它就重要了。
○字面上沒有“我”,實際上“有我”,這種句子又是什麼樣子?
□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個句子裡就“有我”。(○為什麼?)你看,天上的雲月,地上的道路,兩者本來沒有關連,誰把它們組織到一起來了?當然是“我”,道路之上,雲月之下,有一個作者。這位作者的八千里長征,雲和月給他的感受最深,換一個作者,也許沒有這種感受。“天若有情天亦老”,有我,“有情天不老”,也有我,兩個句子裡有兩個不同的“我”。
○兩個不同的我?怎麼我看像是兩個不同的“天”?
□兩個詩人頭上頂著的是一塊天。不是天不同,是詩人的眼睛不同,感受不同,是“詩心”不同。我從前講過一個故事,老師出題目要大家作文,題目是“我家的狗。”
○這個故事我知道。弟兄倆都在這個班上,哥哥做好了,弟弟照抄一遍。老師發覺抄襲,就問弟弟:你的作文怎麼和你哥哥的作文完全相同?弟弟連忙回答:我家只有一條狗啊!
□不錯,家裡只有一條狗,可是有兩兄弟。哥哥眼裡的狗並不等於弟弟眼裡的狗。為什麼?因為“有我”,這個“我”,哥哥寫狗的文章裡有哥哥,弟弟寫狗的文章裡有弟弟。狗也許等於狗,哥哥加狗決不等於弟弟加狗。
《作文三書》第八問(2)
○弟弟怎麼把自己加進去呢?
□雖然家裡只有一隻狗,這隻狗見了哥哥就搖尾巴,見了弟弟就舔弟弟的手。哥哥帶這隻狗去釣魚,弟弟帶這隻狗跑步。弟兄倆練習棒球,一個當投手,一個當打擊手,狗就在旁邊等著替他們揀球,把球銜回來交給投手。這弟兄倆跟狗的關係不同,寫成文章也自然不同。這是“有我”的好處。如果把“我”抽出來,只剩下狗,哥哥弟弟都不必再寫什麼,翻開動物學看看就行了。
○經你這樣一說,道理倒也很淺顯,我寫“澄清湖遊記”的時候怎麼忽略了呢?
□我從前也犯過這個毛病。這又有個故事,有一夥人結伴去游泳,他們一共十個。太陽下山,大家該回家了,他們上了岸,清點人數只有九個。大家著了慌,怎麼少了一個人,這個人難道淹死了嗎?
○這個故事我也聽說過,他們清點人數,你數一遍,他數一遍,都忘了連自己計算在內。
□對了,這也是許多人作文的時候常有的毛病,把自己忘了。
○這麼說,寫文章只要有我就好了,為什麼還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