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時候,作文題目既不要你證題,又不要你選擇答案,它不過是:我對電視節目的意見
青年的出路謝天謝地,出題的人知道體諒考生的難處。這樣的題目最容易寫,只要提出三點兩點意見,指出三條五條出路就行。不過,出題的人雖然寬大,閱卷的人卻很嚴格,也就是說,題目越容易發揮,想得到高分也越難,閱卷的人要求文章有特色、有新意。能夠嫻熟地運用歸納法,比“漫談”一番要佔些優勢。
如果你已經學會了使用歸納,你得注意:我們歸納出來的論據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世上萬事太複雜了,我們的“個案”不能完全代表,我們歸納出來的論據也就不能完全涵蓋。“凡人皆有死”,這句話可以說是完全正確,至今世上還沒有不死之人。“用水量越高的城市,它的文明程度也越高”,這句話本來也很可靠,但是有一次出了意外,某一個城市的自來水系統處處漏水,水是漏掉了,不是用掉了。“凡鳥皆能飛”嗎?動物學家說世上確有不會飛的鳥。植物學家還說世上有吃肉的“草”!
歸 納(6)
論到“人”,和人所生出來的“事”,就更復雜、更變化無窮。有一次在課堂上練習歸納法,出現如下的對話:“女生怕蛇。”一個男生說。
“女生怕老鼠。”另一個接著說。
“女生怕黑。”
於是順理成章地有人說出:
“女生膽子小。”
這時有人忽然站起來質問:
“花木蘭、梁紅玉的膽子小嗎?”四座默然。世上有一半人口是女性,性格、文化背景、健康狀況有種種差異,你怎麼歸納得完!怎麼能沒有例外!用中國的一句老話來形容,真是“一言難盡”!有人活了九十歲,閱人多矣,到最後他對人的看法還免不了“偏見”,有人花十年功夫做研究,到後來他的論文裡還有“種族歧視”。
所以,用歸納法作議論文,不要把話說死了,說絕了。比較妥當的說法是,今天青年的出路,似乎比百年前更廣更多。我認為,電視節目的功能以教育為主。由此可見,古人行得通,今人未必行得通。古往今來,有成就的人大概都很專心。
這不是成了“差不多先生”了嗎?也許是吧,也許在求學的時候,在我們未能掌握準確的真理以前,總要做幾年幾十年“差不多先生”吧。
演 繹(1)
歸納法和演繹法像一對孿生姊抹,經常被人們相提並論,它們的功用也好比前鋒後衛,相輔相成。
歸納法是化繁為簡,多中求一,演繹法則恰恰相反。例如“一個三角形各內角的總和是一百八十度”,這句話沒有錯,憑著這一條定理,我們可以斷定沈之陽畫的那個三角形是一百八十度,甘若素畫的那個三角形也是一百八十度,推而廣之,任你在什麼地方畫一個什麼樣的三角形,其各內角的度數之和是一百八十度,不用再計算、測量,這就是演繹。
我每逢看見“天有不測風雲”這句話,就想到現在的氣象預報相當準確,古人認為沒有辦法的事,今人已經很有把握。氣象臺時時注意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溼度、附近地區的氣象變化。氣象專家手裡也有一條一條“定理”,在什麼情形之下會下雨,什麼情形之下會有颱風,他用的方法也是演繹。
演繹要先有“普遍原理”,用在寫議論文上,就是先有論據。例如:學然後知不足。大家都相信這句話站得住。拿它作論據,加以演繹,我們想到,那位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無知”的人,說“在宇宙面前,我是個幼兒園的學童”的人,都是偉大的學者,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人,到了老年還在發憤忘食,他也是偉大的學者。倘若有人自以為他的學問夠大了,滿足了,(開玩笑的話例外)我們敢說他“不學”或是“停學”。這就是憑演繹。這樣就可以寫成一篇文章。
有人問過,既然如此,演繹法豈不就是把歸納法倒轉過來?先確定“能專始能精,能專始能成”,再把董仲舒、孟浩然一個一個請出來,豈不就是演繹?應該指出,演繹法有一個用處,就是幫助我們探求“未知”,而歸納法所歸納的,限於“已知”。我們已經知道董仲舒、孟浩然都很專心,知道他們的成就,於是對於眼前那正在全神貫注、鍥而不捨地做學問或創事業的人,可以“預測”他將來必定有些成就,至於成就的大小,當然還要看機會、才能、健康狀況等條件,但是,“假如其他條件相等”,專心致志總比“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要多一些成就。
同理,“三角形各內角之和為一百八十度”由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