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對之後的魯迅批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魯迅批評》一書也成為了至今為止魯迅批評領域引用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在這裡,李長之清醒地看到了早期魯迅的文言論文在思想上與之後的魯迅作品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絡。
換一個角度,如果我們從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變遷看,從“立”與“破”的角度看,這第一階段,則是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積極建設的時期。而此後的整個大半輩子,則是魯迅運用批評的手段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古塔進行“拆除“的時期,直接的“建設”是很少的。
有人曾經不解甚至責難,魯迅一生著述中缺少長篇鉅製,沒有較系統的學術建樹,與一個思想家的身份不夠相稱,在五四一代學人中算不上成績斐然。弄清這個問題,我覺得,必須從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上處於“破”的角度進行考慮方能全面理解。我們看到,1908年之後,除了《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之外,魯迅就再也沒有系統整理中國傳統文化的長篇作品,也少有系統介紹西方思想文化的篇章。相反,除了短篇小說外,他大量寫作的是短小精悍的雜文,間或少許散文。這一方面當然是“戰鬥的需要”,同時也是“破”的思想本身所決定的。因為,大凡建設者,才會大興土木,平地起高樓;而拆除者,卻是一磚一石、一瓦一梁地逐個敲掉。不論是現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引入,還是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有價值的東西加以儲存,都是系統性的工作,都十分需要學術上的專門深入,並以專門的學術專著加以鞏固。偏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評卻是難以大製作的。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往往“建設”者多,而“破壞”者少。作為一個比較徹底的“破壞”者,魯迅沒有大製作雖是一大遺憾,卻也是十分自然的。而且,從整體看,魯迅一磚一石的“破壞”互相響應,彼此嵌合,不也同樣構成他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整個體系最為有力的打擊嗎?
當然,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改造這一點上,魯迅的批評與建設並無本質的區別。所謂的建設,是將西方現代啟蒙思想引入中國文化,改造中國傳統文化,構建起更加科學的文化體系,剔除陳舊腐朽的思想;所謂的批評,則是對中國傳統陳舊腐朽思想文化的破壞與掃蕩,為西方思想文化的來到鋪平道路。批評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建設,二者表面相對,其實殊途同歸。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節 批評與批判
第二節 批評與批判
對批評與批判的界定
為便於論述的展開,我們必須就論述所用的兩個詞語進行界定:批評與批判。
批評,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有二種:一是指出優點和缺點,評論好壞;二是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是第二種解釋,而在哲學、文學理論、文化理論中的批評則取的是第一種解釋,即,不僅是分析指出優點、正面的價值,同時也分析指出其缺點、負面的價值。本文所涉及到的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評將採用第二種解釋上的意義,即評論好壞。
批判,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也有二種:一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二是分析判別,評論好壞。以示與批評一詞的區別,本文所涉及到的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將採用第一種意義,即: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否定性分析與揭示。
批評、批判,是本書展開論述的兩個托盤,這樣,我們對魯迅的理解,就像果實一樣妥貼地安放,而不會輕易逸出。
批評的開始
從“建設”的失敗中轉過身來的魯迅,再一次面對中國社會現實時,他開始了自己的批評征程: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懷疑、否定與重估。這樣的懷疑、否定與重估,因為經歷了“建設”的失敗,使魯迅深刻地感受到在文化“鐵屋”中建設新文化的困難、感受到進行“建設”必須首先要“破壞”,因而在同時代的批評家中顯得尤為深刻與徹底。
魯迅只是一直往前走,有一種永往直前的勇氣與性格。
他將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批評作為自己畢生的志向,付出全部的熱情與生命。走向批評的魯迅,始終沒有再次回到當初所進行的思想文化“建設”中來,儘管他的批評本是從“建設”出發的。他在批評的世界中沉入太深,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戰鬥太酣暢,以至無暇回頭。
縱觀魯迅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批評,在批評的內容與批評的方式上,前後呈現為兩種不同的特徵。因此,我將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批判時期和解構時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