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暗夜。
或許,只有黑暗才能滌盪黑暗?
大約從2003年,我開始自覺地閱讀先生的作品。時斷時續,但香火不斷。讀先生的文字,讓我獲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感,一種豁然貫通、觸動心絃的痛*——我看到了我的黑暗,發現自己看似完整的世界其實滿目瘡痍。我的病態般的靈魂,是如何在經年的壓抑中鬱積而成,我如何在童年就埋下了憂鬱的種子,如何在少年成長的風吹雨打中被無形的東西強行捏塑,如何在成年之後仍在權勢的恫嚇下擠壓靈魂的位置而顫顫巍巍地行走……
它們,是我心中的一大片的暗夜。
或許,只有黑暗才能滌盪黑暗。
引論:魯迅,或者我們(三)
三
用生命寫成的文字,須用生命的體溫才能去閱讀,才能夠啟用它的氣息。因此,讀先生的文字,我們看到的往往不僅是先生,也常常有自己。
近一個世紀以來,對先生的解讀向來很多。正讀者有之,反讀者有之,莊嚴者有之,戲說者有之;政治的解讀者有之,文學的解讀者有之,文化的解讀者亦有之。有的人給先生樹起巨大的豐碑,在先生的墳頭刻上鍍金的墓誌銘;有人卻對先生視而不見,願將先生的墳頭被雜草淹沒。想起先生所寫的一段話:“他們在就在死屍的肚皮上紮了寨,因為這一處最膏腴,他們選檢這些事是很伶俐的。然而他們卻突然改變了口風,說惟有他們是女媧的嫡派,同時也就改換了纛旗上的科斗字,寫道‘女媧氏之腸’。”各式解讀者之中,正有不少是“伶俐”之輩。
所有這些解讀,並不僅是讓我們更多地懂得先生,而更多的是讓我們在這些解讀的背後看清那些企圖解讀的人,及那個時代的思想文化密碼。對先生的解讀方式,蘊藏著時代本身的所有思想文化的全部資訊。先生說過,從一部《紅樓夢》中,“經學家看到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反之亦然。
先生的作品是一面鏡子,我們開啟它想看看先生,不料看到的卻是我們自己的倒影。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引論:魯迅,或者我們(四)
四
最初,我沉醉於先生的《野草》。我被它文字中沉鬱頓挫欲言又止的節奏,瀰漫的濃烈的頹廢氣息,沉靜而又突兀的情緒,大紅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