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天下搞得大亂了。由於戰爭,天地已經千瘡百孔,而且戰爭雙方自說自話,只強調自己的正義性,歷史一片混亂,並不如我們的儒家經典所說的那麼是非分明。
在“煉五色石補天”之後,魯迅又對原典籍的內容進行了發展,將尋仙訪道的思想進行了解構:
“落在海岸上的老道士也傳了無數代了。他臨死的時候,才將仙山被巨鰲背到海上這一件要聞傳授徒弟,徒弟又傳給徒孫,後來一個方士想討好,竟去奏聞了秦始皇,秦始皇便教方士去尋去。
方士尋不到仙山,秦始皇終於死掉了;漢武帝又教尋,也一樣的沒有影。”
這時,讀者都明白過來了,原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秦皇漢武肇始的尋仙思想是如此荒謬。
后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要的形象是正面的,受人崇敬的。《淮南子》記載,后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手契)(貅旁俞),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豕希)於桑林”。但《奔月》卻是從他功德建立之後開始寫起,寫他如何在功成名就之後的處境。
魯迅常常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罵殺”和“捧殺”人的文化,他本人也感同身受在中國做名人不得不遭受各種各樣的糾纏。在《奔月》中,后羿的處境,正是英雄遲暮的寫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處境下英雄的必然處境。魯迅一貫強調對個人價值的尊重,對英雄人物的厚愛。他甚至在《文化偏至論》中提出了“任個人而排眾數”的思想,將個人地位置於最高。可是,中國傳統文化不但缺少英雄的土壤,而且常常表現為對英雄的扼殺。嫦娥是最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她的話“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麼運,竟嫁到這裡來”,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小婦人的邏輯,她不但沒有體會後羿的偉大之處,反倒怪后羿用強弓射碎了烏鴉,說“不是全都粉碎了麼?肉在哪裡?”
魯迅正是透過將后羿放到以嫦娥為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英雄的扼殺,並讓讀者從這種扼殺中,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按照自己的邏輯執行的必然結果,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腐朽一面。
在中國以正統自居的儒家文化觀念中,伯夷、叔齊是用自己的行為踐行“忠”思想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譽為美談。但這種“愚忠”思想,顯然是統治者用以愚化民眾的工具。
為徹底揭穿“忠”的欺騙性,魯迅讓伯夷、叔齊兩人沿著“忠”的方向向野外出發,從半路上攔馬諫武王,到出走養老堂、遇華山小窮奇改走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越走越遠,越陷越深,直至薇也不食餓死在首陽山的山洞裡。他們的死,並沒能換來任何有價值的改變,甚至連身邊的老百姓阿金嫂也無法理解其行為。伯夷、叔齊的死,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忠”的思想給人的必然命運,它只讓人做了無謂的犧牲。魯迅借伯夷、叔齊的死,表達的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忠”的死亡。
在某種意義上,老子的出關也寓喻了與伯夷、叔齊的死相類似的命運。
當老子知道孔子懂得了自己的意思,並且放心不下的時候,決定出關走流沙。這樣的決定,正是以“自隱無名為務”的老子自身的特點,也是其“無為”“以柔克剛”思想的結果。這種極端消極的思想,確實是中國文化中常常出現的不敢面對問題、動輒迴避矛盾現象的重要源頭,甚至,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有內在的一致性。
魯迅將老子的出關刻畫成孔老相爭、老子“潰敗”,讓老子自己當“演員”,重新演繹了一遍老子的無為思想,表達了對老子無為思想的否定。這也正是魯迅對老子“加以漫畫化,送他出了關,毫無愛惜”的原因所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莊子及其思想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的。包括魯迅自己,也很喜歡莊子的文章。但是,數千年來,莊子思想中“無是非觀”和模糊性的特點卻流毒深廣,甚至成為中國人思維性格的一個重要缺陷。在《起死》中,魯迅讓莊子親身體驗了一番“生乃是死,死乃是生”觀念的悖論。在前往楚國途中,莊子發現一個髑髏,按照莊子“無生死”的觀點,命令司命天尊還髑髏血肉生命,結果不但沒有給骷髏帶來好處,反而給自己惹來了一系列麻煩,最後只好乘機溜之大吉。
莊子是莊子思想的實踐者,他的行為後果,也就是莊子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後果。為了達到否定莊子“無是非觀”的目的,魯迅讓莊子按照自己的觀念行事,讓他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原形畢露。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總是從“舊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