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38集《佛法修學概要》(第2/6 頁)
智慧調伏邪見,「見趣所治」。這第一個,他能夠在理觀事修的相互運作當中調伏煩惱。
第二個,在六波羅蜜多正修的時候,「能為無上正等菩提成就真實資糧」,它有引導力。每一個佈施,每一個持戒,乃至於每一個智慧,會增長你的菩提心。因為你都是把道理講清楚了才去做的,所以在六度過程當中,你等於是借事修心。佈施不在多,重點在你那個心地法門怎麼操作,你怎麼把它引導到趨向淨土,趨向菩提。這個就是引導力,產生一種菩提的善根。
第三個,在這個修行當中,於現法中就能夠成就自調跟調他的功德,成就自利利他,兩種的功德都具足。
第四個,在來世成就「廣大無盡的可愛諸果異熟」,成就廣大的福報力,成就大國王跟大富長者。因為你在理觀當中不礙事修,「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所以我們透過一種正確的修行,同樣的事情,你操作失當就是創造善業;你正確地操作你的心地法門,就是成就波羅蜜。就差在這裡。就是說,生命真的是有道路,你是走在人天的道路,還是走在二乘的道路,還是走上趨向於淨土、趨向於大乘的道路,你的內心世界會告訴你。你走在什麼道路,跟你外面的法門沒有關係。
法門不能決定高低的。你看《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沒有辦法判斷你今天唸佛就可以往生,有為法不能判斷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一種資糧力。如果你今天走在了通往拉斯維加的道路上,你一定趨向拉斯維加;你今天的速度快跟慢,那只是時間的問題。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的心是人天乘的心態,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來生一定就生做人,就升到天。你的法門不能提升你的心理素質,不可以!因為你就走在這條道路上,除非你換個跑道,除非你換一個思考模式。
所以,你沒有大乘的思考模式,你不可能成佛的,不可能!你要成佛,你必須要走在成佛的道路上,要掌握那個因種。就像《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你要把米拿來煮,才可能變成飯,你把沙拿來煮是不能變成飯的。你的思考模式不能產生大乘的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你所修的一切就沒辦法成就往生成佛的資糧,不可以!
這個地方是做一個總結。就是說,為什麼一個菩薩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創造這麼大的功德?因為他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方法很重要!你不要以為你學佛幾十年,那個沒關係,你上不了路就是上不了路,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你在原地打轉就是原地打轉。你掌握方法的話,你很快就會有效果。佛法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丙三、結歸一佛乘 分四:丁一、為實施權;丁二、開權顯實;丁三、權實不二;丁四、結示法要。
我們看最後一個,結歸一佛乘。
我們前面講到了五乘的差別法門,攝受了五種根機。現在佛陀講完五乘,本來是圓滿了,為什麼要加一佛乘呢?首先我們解釋什麼叫做一佛乘的「一」。這個「一」,它不是一個名詞,它是一個動詞。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數目,它所表達的是一種道理,是一種融會貫通的意思。
當我們沒有讀到《法華經》,不知道什麼叫一佛乘操作的時候,我們會認為這五個法門是各自獨立的,人乘就不是天乘,天乘就不是聲聞,乃至於緣覺就不是菩薩。我們會認為這五個法門是各自獨立的,你選一個法門去走你的路。
但是事實上,佛陀講完這五乘法門以後,佛陀到晚年講《法華經》的時候,他最後一個收尾,說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五個法門,怎麼融會貫通呢?這有兩層意思:第一層,五個法門次第分明。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次第——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它是由上而下,次第分明;第二層,它前後是貫通的。它不是你想像的完全沒有關係的,的確是可以把它貫穿起來。
所以從前後次第分明跟前後貫通,我們就知道這個「一」就像是一條繩子,把前面五顆大小不同的念珠貫穿起來。菩薩也需要修人天乘,菩薩也需要修四諦十二因緣,只要適合你的,對你就是妙法。你只要能夠掌握念珠那條線,這五個法門的確是可以融會貫通的,它不是次第那麼鮮明的、那麼對立的。
那麼怎麼把這五個法門能夠巧妙地運用,融會貫通到你的內心世界呢?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說明的一佛乘的思想。就是怎麼樣來善巧、巧妙維護一心,怎麼去取捨我們要的東西,然後把這五個法門透過一條線,從頭到尾貫穿起來,這就是這一科的主題。
我們把它念一遍。
如來應世,化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