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38集《佛法修學概要》(第3/6 頁)
眾生,為應眾生差別之根機,而開示五乘之解脫法門。此中有通有別。言別者,謂五乘法門各有其差別的教、理、行、果。言通者,謂五乘法門,一一皆是趣入佛道之方便。此即《法華經》所謂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之理。其中要義,略述如下。
佛陀出世,當然目的是說法。那麼佛陀說了哪些法呢?說了五乘的法門,其他沒有說了。你講的這一百多部的大藏經,其實就在講什麼呢?講五乘的解脫法門。這個五乘的法門,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觀察:
第一個它的差別相。從五乘的修學過程來說,它的確有它的獨立性,它有所依止的教理,有依止的修行的過程,跟它最後所達到的結果。這個是從過程來說,五乘的確各有各的特色。
但是從它的目標來說,一一皆是趣入佛道的方便。所以,五乘簡單地說只有一句話——用目標來引導過程。你的目標是成佛,就算你佈施持戒乃至於去掃地,看起來是如此微弱的善業,它也會變成成佛的資糧。你的心地法門的操作,你的安住力、引導力只要正確,不管用什麼方法來調伏自己,統統成佛。
所以目標是會引導你的過程的。這就是《法華經》所說的「為實施權」跟「開權顯實」的兩個道理。你把這個「為實施權」——實跟權這兩個關鍵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什麼是一佛乘。
丁二、為實施權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為實施權」。「實」是一種真實的功德,從佛法的角度,就是你最終的目標。當然這個目標就是成佛。「權」就是這個過程,你用什麼方法來調伏自己,來引導自己,這個就是權了。
那麼實跟權之間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先看看佛陀是用什麼方式來為實施權,為了真實而施設權法。我們看這一段《法華經》的開示。
《法華經》雲: :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我們來看看什麼叫為實施權。先看看佛陀當初是怎麼個做法。
釋迦牟尼佛在為實施權之前,他引用過去佛的做法。就是說,不是我現在這樣做,其實過去佛就是這樣做了。說在「過去無數劫」當中,不是隻有我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曾經有無量無邊的佛來到世間說法,乃至於滅度。那麼這麼多的「百千萬億種」的佛,其實數目是不可稱量的。這些佛到底做了些什麼事呢?他們以種種的因緣譬喻、種種的方便力,來演說種種的法相。比方說,佛陀講,知道這個人容易造罪業,佛陀安立了三皈五戒的法相;這個人喜歡貪戀娑婆世界的感情,佛陀說了四諦十二因緣苦集滅道的法相。佛陀安立了很多很多的相狀,來調伏我們,來引導我們。
那麼這個相狀是什麼目的呢?我們看最後這句話,很重要了!看一百頁。佛陀在整個講經的過程當中,創造了五戒的相狀,四諦十二因緣的相狀,乃至於六度的相狀,那麼這個相狀到底為了什麼呢?「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其實佛陀的目的,是要我們能夠融會貫通而趨向於佛道,這個很重要!
在經典上說,佛陀他自己成佛了來到世間,如果他給眾生的只是一個人天的果報,只是一個二乘的涅槃,佛陀則墮入慳貪。說您成佛了,結果您送給眾生的只有人天的快樂,只有二乘的涅槃,那佛陀您的心不平等,則諸佛墮入慳貪。
這就是佛教跟基督教不一樣的地方。基督教沒有人敢說,他以後有一天變成上帝,不敢這樣講。但是從佛陀的內心世界,他來到世間,他是希望能夠讓一切眾生成佛的,這個很重要。就是說我們先不講佛陀說了什麼,我們先知道佛陀來到人世間,他心裡是怎麼想,他的內心世界怎麼想的。他只有一個想法:怎麼讓一切有情成佛。所以佛陀沒有慳貪,佛陀要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眾生,佛陀的內心本來是這樣想的。
但是,佛陀既然這樣想,您老人家就直接講大乘法好了,為什麼您要講三皈五戒、四諦十二因緣,這個方便法門是怎麼來的呢?既然您要我們成佛,那您就應該只講大乘法,但是為什麼會開出這些方便法門呢?
這個地方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從契理的角度,佛陀雖然是希望一切眾生成佛,但是從現實面來看,一切世間天人這些眾生,他內心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深心之所欲」,他各有各的希望,不是每一個人都想成佛,問題在這裡。
佛陀只能夠期望大家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