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36集《佛法修學概要》(第5/5 頁)
心光已經外洩太厲害。
進入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先把能量積集起來,加強你的造業的功能。先拜佛,拜完佛以後經行一下,然後打坐,這個時候完全是無分別,只是把你心的能量收攝回來而已。也就是說,觀一定是以身心的寂靜輕安做依止的,這樣才能夠起觀。等到你的心覺得:喔,明瞭寂靜的心現前了,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起觀了。
怎麼觀呢?“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這個“如”就是隨順,隨順於你所“善思惟法內”。“善思惟法內”就是說,你曾經學習過且熟悉的佛法。修觀跟胡思亂想最大的差別,就是你要先學習。修無常觀,你要知道什麼叫無常的道理;你要修真如觀,你要知道什麼是真如。你要找到門,教法就是修觀之門。所以在修觀之前,一定要對於這個法要善巧地學習思惟過。
學習過以後怎麼辦呢?“三摩地所行影像”,三摩地就是在你的寂靜心中,因為你前面透過拜佛、打坐,把心調整到明瞭寂靜了,這個時候把你要修觀的那個“理”的影像現出來,影像是針對本質來說的。
比方說,我們觀照真如,真如的本質我們沒辦法親證,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的影像現出來。我們透過佛菩薩的開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欸,這個時候你心中出現一個清淨的影像。雖然它不是本質,但是注意,它隨順於本質,它可以引導你趨向本質,這個很重要!
我們過河到達彼岸,必須要有船。船不是彼岸,但是你不要忘了,船可以隨順於彼岸,它可以帶你趨向彼岸。這個船就是文字相。文字相從哪裡來呢?從經論的學習而來,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我們必須把佛菩薩祖師的文字現出一個影像,“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把真如的影像現出來。
現出來以後做三件事情: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在那地方觀察:原來我們的心是本來清淨的,這些亂七八糟的煩惱業力只是一個假相在心中跑來跑去,就像鏡子上面的灰塵,它沒有真實的去染汙到我們的心性。
觀察以後,你會產生一種堅定的理解。我們以前聽佛菩薩開示,聽法師開示,只是一個粗略的理解。但是經過你深入地思惟觀察以後,你會產生很深刻的理解。就像牛在吃草一樣,你看那個牛吃草,它一開始先把它全部吃下去,然後它事情忙完以後,跑到樹下開始反芻,草吐出來不斷地細嚼慢嚥,把草裡面的維生素、酵素全部消化出來。
佛法的道理亦復如是。我們前面是一種聞慧,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知道這句話,但是你要把這句話提升到你心中的一種光明,把文字相轉成光明相,就是觀察、勝解。用你內心的觀察,把佛法的道理消化成一種能量。你不能夠只停留在聽課而已,不可以,你要有消化的時間。
所以你在寂靜的心中,喔,原來我們的內心本來是這個樣子的,是清淨本然的。人世間的痛苦都是你自找的,你去攀緣的。你不要去攀緣一切法,業力的釋放它很快就過去了,因為它是緣生緣滅的假相,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的。你進到這樣觀察以後,你的心慢慢對這個法的道理就越來越靠近,越來越靠近了。文字不是道,但是它可以引導你趨向於道。它就像船一樣,船不是彼岸,但是船可以帶你慢慢地趨向彼岸。
所以你到了勝解的時候,第三個,舍離心相。為什麼要把這個前面的影像舍離呢?因為你觀久的時候心則散亂。觀的時間不能太久,因為它以寂靜做基礎。所以你觀久的時候心開始躁動,因為名言分別是會帶動你的躁動相的。所以你大概觀了五分鐘、十分鐘以後,就不要再觀了,再把佛號提起來。把前面觀的這種道理的影像舍掉,然後再恢復到止,念個十分鐘佛、再念個十五分鐘的佛,讓心再寂靜下來。然後再做第二波的觀察、勝解、舍離心相,不斷地一遍、兩遍、三遍的重複修學。
那麼這個就是整個修觀的三大重點——觀察、勝解、舍離心相。然後就在這種寂靜的影像當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就做了四件事。正思擇就是空觀,最極思擇就是假觀,周遍思擇就是一種粗略的觀察,剛開始我們先大綱式的觀察,那慢慢你的心對這個法更熟悉,再周遍伺察,就是微細深入地觀察,四種觀察。到這個地方就因地圓滿了。
我們看它的果地。你不斷地對法義的觀察有什麼好處呢?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