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佛法修學概要》27-28集 期中座談3-4研討(第5/7 頁)
言部分,分二:一、生命的現象。二、天界簡況。
一、生命的現象
那麼我們先看第一部分,前言這一部分,我們分成兩小點,一個是跟大家交流一下生命的現象,第二個是關於天界的一些簡單的情況。
首先我們看生命的現象,我們怎麼看待生命的現象?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它本來的模樣,第二個是現在的樣子,第三是未來的走向。
(一)本來清淨: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空——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周遍法界、眾生本具。
而且這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所謂即空就是它本來清淨,本來無一物;所謂即假就是它具足萬法;所謂即中,它既是本自清淨本無一物,但是又能夠具足染淨的妙法。我們原來都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本自清淨、本次具足的。
(二)罪障凡夫:一念妄動,遺失真性——離家出走,循業發現。
但是我們現在變成什麼樣子呢?我們現在是屬於業障凡夫,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個是我們的一念妄動,遺失真性——離家出走。正如《楞嚴經》所說,就是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許,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我們就在三界輪轉。
(三)功德莊嚴:
1、罪障凡夫→功德莊嚴:◆關鍵→皈敬三寶 ◆重點→皈依法
那麼生命還有一個相貌,功德莊嚴。那麼我們怎麼樣從一個罪障凡夫轉成功德莊嚴,迴歸到本來清靜的本來妙上去,那麼這裡面就有一個關鍵,我們要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皈依法:
那麼在這個裡面重點是要皈依法,我們要聞、思、修一切諸法,要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那麼皈依法它有兩個層面:
(1)核心:教理之法→理觀【觀】→對道理的理解
屬於理觀的部分,所以觀,這個是核心。
(2)工具:行門之法→事修【止】→五乘修學法門
也就是事修了,比如說我們是講的五乘的修行法門,這個屬於止的部分,它屬於工具。所以在教理上面,我們透過對道理的理解,比方說對業果思想的理解,對空性思想的理解,對真如思想的理解,來樹立起我們的正見。
那麼五乘修學法門,我們透過安住心性、調伏煩惱、引導到淨土,引導到菩提,透過這個來借相修心,讓我們迴歸到清淨的本來面目。
所以我們要從罪障凡夫到功德莊嚴,恢復到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就要學習教理之法,要修行的行門之法。
3、止觀操作:
(1)一般原則:
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止觀的修學,止觀修學,它的一般原則,我們把它概括成三個,大家看簡表:
A 、行起解絕,止觀不同時:
因為止觀兩個是不同的,止呢它是一種無分別住,它不需要分別的。
而觀你要對透過對道理的思維,你是要分別的。所以這個兩個是屬於不同性質的。所以我們從次第上講,止觀是不同的。所以在具體修行操作上,主要先止後觀,要讓自己的心清靜下來,然後再來對道理的思維。所以有些師兄問,他說邊聽經邊唸佛行不行?師父說凡夫是一心不能兩用的,因為念佛屬於一種事修,是屬於止的功夫。聽經是一種對道理的理解,對道理的學習。所以兩個不要同時操作,特別是初學者,更需要分開來,要先止,但是心靜下來,然後再起觀。
所以我們講就是修行開始的時候,你的道理的思維就不要再去思維了,要止觀不同時,要先止後觀,這個是具體操作上面。
B、應心而用,止觀不錯亂:
那麼什麼時候用止?什麼時候用觀?這個要根據情況來。當發現自己心太沉的時候,那麼就可以要修觀了。假如他發現心太浮躁的時候,太躁動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修止,讓自己心冷靜下來。
C、時間分配,止觀七三開:
第三個就是止觀的時間分配,師父的建議是三七開。止要七成、觀要三成。所以我們比方說唸佛法門,那麼在唸佛上面就要花7成的時間,道理上面有三成的時間,這個是大體的、大概的一個概念,所以一般原則我們是講的給大家介紹三個。
(2)操作範例:開始修:粗→細。結束時:細→精。
止觀具體怎麼操作。一個就開始修的時候,我們要從粗到細,從自己調伏自己的身、心。心——讓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