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佛法修學概要》27-28集 期中座談3-4研討(第6/7 頁)
的心呢,逐步地沉澱下的平靜下來。所以師父講了一個程式,就是講的六個程式,一個是先拜佛,就是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這裡面師父講了一個原則,叫寧可少不可草,一定要認認真真的慢慢的拜,因為拜佛它不是以數量來決定的,而是以你拜佛的質量,拜佛的心念來決定的,所以要寧可少不可草。
第二個就要經行,就是拜到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以後,就是最次的不能少於十五分鐘,那麼就要徑行一會。那麼徑行好以後,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靜坐。那麼師父建議就是一個人最好每天要有半個小時的時間來靜坐。第四個階段就是念佛了,唸佛比方說這樣十五分鐘的唸佛,然後進入第五個階段,起觀。起觀這樣三到五分鐘。那麼觀好以後,然後再恢復到唸佛,那麼這個是一個流程。
當然現在大家可以參照唸佛一支香,有現成的,可以參照那一個,這個是開始修的時候要從粗到細。
結束的時候要從細到初,慢慢的從學習當中出來,出來以後不要觸冷水,特別不要吃那些冷的東西。還有一個不要馬上的就是那些事俗的,不要接電話或者怎麼樣,所以這個就慢慢的恢復到正常。
所以這個是我們講的止觀操作的時候的一般原則和操作的範例。那麼這個裡面師父上面有一個專講止觀的,大家可以去學習。那裡面講的非常的詳細。
(四)小結:雖本具清淨,但必須要假借法門的燻修,借相修心,歷事練心,才能夠顯現,才能夠受用,否則它只是一個潛在的功能,破亡顯真。
那麼我們原本清淨,原本具足,後來因為一念妄動,迷失真性,而變成罪障凡夫。那麼現在我們要恢復的本來清淨,要達到功德莊嚴,所以我們必須要藉助法門的學習,藉助道理的燻修來借相修心,歷事練心,那麼才能夠讓我們本具的功能那麼顯現出來,才能夠受用。所以我們從生命的現象就提示我們,要會歸到自己的清淨的本性,那麼要回歸到自己的清淨的本性,就要透過皈依法,透過教理之法的學習,透過行門之法的事修來達到修學的目的。
這個是我們講的從三個層面跟大家講一下生命的現象。
二、天界簡況
(一)三界:1、欲界六天:有飲食及男女之慾。2、□□十八:無慾有禪具身器形。3、無□□四:已無形相只有神識。
(二)天乘欲界天六種功德果報:1、色身清淨。2、具足光明。3、無諸病苦。4、衣食自然。【★天廚妙味★天衣無縫】5、報得五能。6、壽命長遠。
(三)天人因地三殊勝:◆智慧圓滿,主動造善◆調伏殊勝,有德行◆誓願殊勝,有信仰。
第二部分,天乘的修持。分三:一、十善業,二、四禪定,三、四空地。(我們重點放在十善業。)
我們現在看第二部分,天乘的修持,天乘的修持我們分三小點:一個是修持十善業,那麼這個是招感欲界天;第二小點是修學四禪定,那麼招感的□□天,那麼修持四空定,那是招感無□□天。所以它從它修行的因地就決定它的果報。
一、十善業——總示
我們先看第一小點,十善業,這個是今天我們交流分享的重點。十善業,我們從三個方面跟大家一起交流。第一個是總示、第二個是別示,第三是結示。我們先看第一小點,總示那麼這一部分主要是向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要修十善意?我們是從四個層面跟大家分享。
第一、善法的根本
我們可以引用一些經典來加以論證。像《阿含經》裡面有一個偈頌,我們大家都知道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阿唸經》
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實際上也是含括了我們下面要講到的十善業的身三、口四、意三的內容。另外我們看佛教裡面有一個《十善業道經》專門講十善業道的,他裡面就講到:
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十善業道為根本而成就。
——《十善業道經》
由此可見,你無論是要修到人天身,無論是要修成聲聞獨覺,還是趨於無上菩提,十善業是它的根本,是因為這個為根本而得以成就。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十善業它是善法的根本。另外在《華嚴經十地品》也說到: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華嚴經十地品》
所以菩薩佛子也是要護持、修持十善業道,而且是常無間斷的,所以這個十善業,是善法的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