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佛法修學概要》017-020集研討(第4/5 頁)
就會輪迴。
所以,當我們明白了諸法無我的道理以後,就能夠調伏我們對內在的就是自身內在的自我的一種執著,因為在因緣的主導色身,我們的感受不能控制,思想也在不斷的變化,所以沒有一實我的存在,從而破除我償對我執的這種煩惱,那麼,有些外道就責疑了,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是誰來造業?誰來得果報呢?那麼這裡面實際是指你用你的心在造業,得果報時也是你的心在得果報,你的心在不斷在變化,你的果報也不斷變化,這個造成我們一種相續的生命輪迴的扭轉。
所以假如我們能了悟無我,觀照無我,知道我們五蘊是幻化不實的,決無實我可得,那麼這樣我們就能夠放下我執,調伏我們內在的妄想,這是第二個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
【涅槃】者,寂滅、離系、無生義;
謂行者明【無常】、【無我】之理,生起【我空】之觀慧;
內除三毒之煩惱,永脫三界輪迴之苦,而說不得不生不滅,永恆安樂之涅槃;
唯一此涅槃境界才是真正究竟永離苦惱,寂靜安樂,故名【涅槃寂靜】。
三、總結: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這個都是生滅法,那麼生滅來已以後呢,就是生滅的因緣結束以後,出現了不生不滅的寂滅,這個是一種究竟的快樂,這種寂靜樂雖然不圓滿,因為它是一種偏空,但它是趨向於大乘真空妙有一個很重要的過渡,我們一般總會認為人生應該有追求才有快樂,但有求皆苦,你不求,你該有的快樂還會有,只要我們不隨妄轉,我們就能夠得到一種自在。
所以我們學到三法印以後,我們就用無常的觀念、無我的觀念來觀察我們生命的現象,而達到一種涅槃寂靜的境界。得到一種安樂、寂靜樂,這個是我們學習三法印道理,就是透過調伏外在的煩惱,調伏內在的妄想,我們不隨之妄轉,而得到自在,得到寂靜。但這個,我們剛才說了,這個三法印它只是我們趨向於大乘中空妙有的一種很重要的過渡,它還不是我們最終的皈依處,它還有它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那什麼是我們的本來的面目呢,我們就看今天分享的第二塊內容:就是真如思想,實相印。
第二個問題:實相印——中道實相的思想(真如思想)
一、釋名 二、述義(《大乘起信論》《楞嚴經》《華嚴經》) 三、會通諸說(靈峰宗論)
一、釋名
1、名異義同:言“實相”者,亦名“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如來藏妙真如性”、“第一義諦”等,原義為“實體”、“真相”之義。
也就是生命的真相,一切事情的真相。所以在不同的經論之中有不同的名稱,包括祖師對實相也有不同的名稱。
像在經論裡面:《楞嚴經》是叫做如來藏妙真如性;在《維摩吉經》裡面叫第一義諦;在《唯識學》裡是叫法性;《菩薩戒》裡叫心地;《般若經》裡翻作菩提;《華嚴經》叫法界;《金剛經》叫如來,《般若經》叫涅槃;《鏡明經》叫法身;《起信論》叫真如;《涅槃經》互為佛性;《圓覺經》叫總持;所以這些都是實相的意思,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
在祖師裡面,它們有的稱為自己:有的稱為正嚴;有的稱為妙心;有的稱為主人翁;有的稱為無底波;有的叫無盡燈;有的叫無根樹;有的叫吹毛薦,這些呢,包括摩尼珠,這些雖然概念不一,其實都是講實相的意思,都是講最究竟的真實義、一種真相、一種實相。
2、平等性:《思益梵天所問經》雲:“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
所以諸法實相是平等平等,無有任何的差別,我們看人天的業果、二乘的涅槃,都是不平等的,都是對立的,像人天有善惡;二乘的涅槃它是相對輪迴而言,都是對立存在的。
大乘佛法的一心真如,它沒有任何的對立相,就是到大乘佛法真如這一塊,所謂的善惡的概念、美醜的概念、任何對立的概念都不存在了,所以它是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
3、體用:又智者大師雲:“實相之相,無相無不相,名為實相。”
所謂無相,就是講它清靜的本體,清靜本然,周遍法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無相是指它清靜的本體。
無不相,是指它隨緣的妙用。所以這個本性清靜的本性,這不是一罈清靜的死水,它可以隨緣現起各種妙用,出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