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23集《佛法修學概要》(第3/5 頁)
還我。”你說:“沒有,你當初給我一千塊而已。”因為受別人的寄託,而佔有了一部分或者全部佔有,這個就是因寄取。
第六個,“迷惑取。”迷惑取就是你用種種欺詐的言詞,使令對方產生迷惑,藉這個時候用言詞來騙取,叫迷惑取。
第七個,“誑取。”誑取就是詐術。前面是用語言,這個是用詐術。像金光黨他拿一迭錢,第一張一千塊的,最後一張也一千塊的,中間都是白紙,這個就是詐取。誑取,用詐術來騙取。
第八個,“抵債不還。”你欠別人家錢,不還。要錢沒錢,要命一條。這個抵債不還。
第九個,“偷稅。”只要在一個國家裡面,沒有如法地報稅,就是犯了盜戒。
第十個,“冒渡。”冒渡有兩種說法:第一個,是假借他人的名義,來獲取利益。你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假借他的名義來獲取跟他相關的利益。第二個,是一般我們現在說的使用種種“權”,把它引申出來就是使用盜版的軟體,這個都叫冒渡。
以上十種,只要是讓前人失去物品的,併名為“盜”。這個在律上廣泛地講出偷盜的十種相貌。這個地方最關鍵的就是“有主物”。有沒有犯盜戒就在這個物品到底是有沒有主人,這是最關鍵。所以這個有主物是很重要的判斷。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類:
第一個,是三寶物。三寶物它是供佛、供法、供僧的,特別是道場裡面的東西,有很多是三寶物,只要是佛教共修的團體,比方說幡幢是供養佛陀的,這個屬於佛物;比方說經架、蓋經布、撫尺,這是供養法寶的,這屬於法物;有些是供養大眾師的,叫僧物。這三種物都是有主物。你不要以為佛陀滅度了,佛陀的東西仍是有主物;法寶,雖然不是一個有明瞭性的人,但是隻要這個信徒是發心,用來供法的,也算有主物。那僧就不要講了,僧團,供養大眾師的更是有主物。
三寶物,它有三個重點,盜之結罪特重:
第一,“體通十方。”因為三寶物是來自於十方的供養,所以偷盜三寶物,是望十方眾生結罪,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這個蒲團,你也可以用,他也可以用,任何人都可以用,所以這個犯罪的物件太廣了。你偷盜了一個僧團的蒲團,你是跟十方眾生結罪,這個債就還不起。你偷隔壁的東西,你是欠他一個因緣,比較好還,因為他來生不見得會跟你相遇。但是你偷了三寶物,你是欠所有眾生的債,你還不起了,因為它體通十方。這第一個,因為它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用。
第二,“眾生慧命所依。”三寶物,是給大家修行用的,每個人在三寶當中用功,法身慧命會增長。你盜取了三寶物,使令眾生在修學當中有障礙,盜到最後蒲團不夠用了;這本來是有幢幡的莊嚴,你把它盜取了,就不莊嚴了,所以你就直接影響到眾生慧命的增上,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你障別人的道。這是第二個,眾生慧命所依。
第三,是“清淨心所成。”每個人供養三寶的心,都是很虔誠的清淨心,清淨心所成就的東西,你竟然用染汙心去偷取,這個也是很嚴重。因為它的過程是清淨心,每個人不管他是有錢沒錢,都是省吃儉用,把自己的錢用來供養三寶,所以你這是障礙眾生的發心,盜之結罪特重。
第二個是人物,就是一般人,這是某一個人的物,當然是結重,結重的話就是上品不可悔罪。
第三個非人物。非人是什麼?我們解釋一下。在律上所謂的非人,有兩種情況:第一個鬼神,第二個畜生,這兩種情況叫非人,他不是人。那麼非人物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有主的,望主結重,它是有主人的。比方說,你看到一隻小狗,這小狗的脖子上有一個很漂亮的金色項鍊,你把這小狗的項鍊給偷過來。這種情況又有兩種情況:這隻狗如果是一隻野狗,沒有主人的,你望這隻狗結輕,因為它不是人,那麼你是犯輕罪;如果這隻狗是有主人的,望主人結重。這樣懂嗎?
就是看這個動物,你把它偷過來,這個動物到底是有沒有主人的,只要有主人的,你就不是對望這隻狗,因為這個狗是系屬於主人,所以你是對望主人來結重。如果這隻狗是一隻流浪狗,你把它偷過來,那沒有主人的,你就對望這個畜生結輕罪。這是這樣子的。
那麼非人的情況,我們解釋一下。非人就是說,它是供鬼神的。比方說放蒙山,道場準備的東西,還沒有供鬼神之前,這是有主物,屬於人物,甚至於屬於三寶物。所以放蒙山之前,你偷東西,犯重。如果說這個蒙山已經施食給鬼神了,屬於鬼神的東西了,你再去偷,犯輕。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