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第7集《佛法修學概要》(第3/4 頁)
調伏力跟引導力。
先看第十六頁第一段的脈絡。
我們把這個文先消一下。說一個有情眾生,不管你是長壽還是短命,總而言之你要過一輩子,活得快樂也好,過得痛苦也好,你到臨終時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成佛作祖;第二個,墮坑落塹。就是我們到臨命終時,有可能你的生命是往上走,叫作增上,你來生比今生好,這是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你來生是墮落了。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往上,第二個往下。
關鍵在哪裡呢?就在你臨命終那一念的心念。整部《楞嚴經》十卷,都在講這個觀念,生命是我們的心念創造出來的。《楞嚴經》把我們臨終的心分成兩塊:一個是情,一個是想。什麼是情呢?簡單地說就是情執。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很多的人,遇到很多事情的刺激,產生一種感受。這個感受產生妄想一定有一個相,然後你的心就住在這個妄想,就變成情執了,就是一種情緒化的感情。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你經過聖賢道理的學習,透過道理的觀照產生的智慧,這叫作想。
諸位要知道,情是外境刺激你的,是透過六根感官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情緒作用。那麼“想”是你透過內心的道理,從裡面自己如理思惟生起來。《楞嚴經》上說,臨命終時如果你的情執比例高,你就往下墮落。因為“情”是水,“想”是氣,它是一種浩然正氣。在《楞嚴經》上說,做人的標準,你來生要做人,至少要有六分想,四分情,就是說你理智的觀照,要超越你的情執。所以六想四情,這個是人的標準。你如果是純情,那你這個人從來沒有修,沒有讀過聖賢之道,整天放縱你的慾望,你臨終是直接墮阿鼻地獄,這是純情入阿鼻地獄。那麼九情,有一分的想,入無間地獄。它是慢慢慢慢一直往上升的。
所以我們臨命終時要往生,必須要把情執轉成觀想,轉成智慧,這件事很重要!不是修業力,是思想的改造。你必須要引導你的情執慢慢地減少,你智慧的觀照慢慢地增加,這個叫作臨終的正念。所以改造思想在淨土宗是很重要。
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來,我們臨終的一念心,影響我們來生的去處。這以下引證:
蕅益大師在發明這個道理之前,他引用世間的聖賢之道。他說這個道理不但是佛陀這樣子講,就是世間的聖賢都有這種觀念。你看儒家思想,它把人分成兩種:我們一念心,有人心跟道心。這個人心就是《楞嚴經》說的情執、慾望。我們過去生曾經在世間的五欲裡面享受過,享受過以後留下很多的後遺症,產生很多的感情、很多的妄想,這是人心,是我們對慾望的一種希求。這個世間的快樂果報有什麼過失呢?它讓你享受快樂以後,心中經常打妄想,這種妄想揮之不去。
第二個就是道心。道心就是說,我們曾經學習聖賢的道理,從當中得到智慧。但是在儒家的思想認為,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微弱的。也就是說一個正常人,慾望的勢力是超過於智慧的勢力,所以儒家思想它提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它說,“惟聖罔唸作狂,惟狂克唸作聖”。說聖人跟一個恐怖分子,一個狂人,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談談我們的過去,其實我們的過去,沒有太多差別。說實在的,套一句臺灣話,“七的不要笑八的”,因為你做過很多錯事,我也做過很多錯事,是吧?我們就是有共業,才會投胎在同一個世界。如果論過去,我們差別不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生長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空,因為我們有共業,我們來自於同樣的過去。
但是,我們不一定有同樣的未來。就看你今生的努力了。從儒家的思想認為什麼是好人?因為他善於剋制自己的慾望,能夠啟發他的道念,這個叫作好人。他今生做出了努力,做出了學習,做出了改變。什麼叫作壞人?這個人放縱他邪惡的一面,放縱他的慾望,不好好學習,他就變壞人。諸位!我們有相同的過去,但是我們不可能有相同的未來,關鍵就在你現在怎麼做了。
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就把過去生的福報花完,該怎麼享受就怎麼享受,盡情享受,那你來生只有一條路可以去,到三惡道去了。因為放縱慾望的結果,放縱了這一塊煩惱的勢力,你臨終時一定是起顛倒的。所以我們今生好好修學,臨終就能保持正念。好人跟壞人的區別來自於:第一個,好人就是克念,他能夠剋制自己的煩惱;那麼壞人呢?是放縱自己的煩惱,差在這裡。
所以他總結:
舉一個例子,用這個事相來證明這個道理。舜,他是古代的君王,他是個好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