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15集《佛法修學概要》(第4/4 頁)
」他說:「我們還是要把這件事告訴衛靈公。」子路就疑惑,說:「我們跟人家所做的盟誓,能夠毀約嗎?」孔夫子說:「所謂的盟誓要雙方心甘情願,他把刀子架在我脖子上,這種盟誓是不用去遵守的。」
這個地方,其實夫子之道跟我們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非意樂所作業,這跟我們不增長業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孔夫子對這個業果的道理也是非常瞭解的。因為這個盟誓剛開始的因地不是我心甘情願的,你拿刀子威脅我的,所以這個盟誓不能成立。
從佛法的角度,要形成增長業,一定要出自你主動的意志力,而且次數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不管善業惡業,這樣對我們來生有強大的引導,這個是增長業的三個條件。
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前面的八個是就著造業當時的心態來安立不增長業。這以下的是你業已經造了,事後怎麼樣去做一些補救。我們往往到了晚年才知道年輕時的糊塗。我們曾經在年輕時造了很多增長業,我們害怕這個業臨終時顯現出來,怎麼做一些事後補救呢?
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懺悔;第二個修止觀來對治。
懺悔,我們也講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做說明。在佛教史中有一個很有名的懺悔叫阿闍世王的懺悔,這個公案我們解釋一下,做一個說明。阿闍世王他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很年輕就做太子了。他的父親活得很久都沒有往生,所以他一直不能得到王位,就心生恨意,生起叛亂的心。他找了幾個隨從,趁他父親不注意,把他父親抓起來,關在地牢裡,要活活把他父親餓死。殺父,犯了一個逆罪。
犯了逆罪以後,他還不知道悔改。登了王位以後,非常地放逸。在經論上說他造了逆罪又放逸,這兩個業加起來,而且這種放逸又是深生好樂,數數現行,每天做。到了中年,花報現前,還不是果報,開花而已,他全身長滿了膿瘡。當然他是一個大福報的境界,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個,他尋遍了整個印度的名醫來治病;第二個,他參訪很多當時印度的大修行者,所謂的這些仙人,用神通力來治。都沒有治好,他很痛苦。
有一天,一個叫耆婆的名醫主動找上阿闍世王。他跟阿闍世王頂禮以後說:「國王最近過得怎麼樣?」阿闍世王講了三件事情,他說:「我身受病苦、內心憂愁、夜不安穩。」第一個,我的色身受膿瘡的折磨;第二個,我內心莫名其妙經常感到煩躁不安(這個就是有罪業)。更嚴重的是晚上睡不好覺,經常做惡夢,夜不安穩。
他就問耆婆說:「你有辦法幫我解決嗎?」耆婆說:「你這三種病都病得很重,不是一般的醫生可以治好的。」阿闍世王說:「這個世間上有什麼辦法可以治我的病痛嗎?」耆婆說:「有!什麼辦法呢?只有懺悔之法!」阿闍世王說:「懺悔之法有什麼樣功德呢?」耆婆說:「我曾經聽佛陀開示,說懺悔之法就好像今天有一大臉盆汙穢的水,你如果能夠丟下這個清水珠(一種寶珠),這個珠丟進去以後,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它能夠把汙水清乾淨,懺悔就這麼好!」阿闍世王聽了有信心,他說:「那我要跟誰懺悔呢?」耆婆說:「你當然要跟佛陀懺悔,效果才好。」阿闍世王聽了以後就起了信心。所有的神通、醫藥都不能治他的病,他就想要試試懺悔法。
阿闍世王有大福報,他帶上他的太太、隨從十八萬,浩浩蕩蕩去找佛陀。到了佛陀面前時,他那時心中還有疑惑,先跪著跟佛陀稟白說:「佛陀,您老人家說這個懺悔法這麼好,為什麼我造了這麼重的罪,而瞬間的懺悔能夠解除我的痛苦跟罪業呢?」
佛陀講很多譬喻,我們做一個總結就好。佛陀的道理就是說:業性本空,仗緣而有。他說:你這個業在造的時候,是以一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