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32集《佛法修學概要》(第4/5 頁)
所有經典的學習,就是改造你的思考模式。我們儘量養成一種佈施的思考模式,有東西儘量試著跟人家分享;養成一種持戒的思考模式。這個思考模式到了六波羅蜜,我們會詳細說明。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因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實佈施的本身重點不在幫助別人,叫作歷事煉心。你必須透過佈施的這個行為,你才會產生一種廣大的胸量,這是佛陀的大智慧安排出來的善巧。所以改造你的思想很重要,因為這個是關鍵了!
當然淨土宗就是兩大思想:第一個,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這是你要建立的思想。首先你要想辦法對娑婆世界產生厭離,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第二個,你要想辦法瞭解極樂世界。很多人對極樂世界是陌生的,這對你非常不利。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好樂,不可能!你沒有去過澳洲,你很喜歡澳洲,不合理呀。人云亦云,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麼去想,你沒辦法建立一個堅定的思考。你一定要透過學習,你要說服自己一定要聞思。所以這個想象力,已經開始在引導你的未來了。注意!到這個“想”要注意了,它已經在牽動未來了,而不是在受果報而已。
這個“想”,當然受到業力的刺激,我們不能否定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所以你看菩薩戒裡面警告菩薩,特別是屬於那種生生世世在行菩薩道不到淨土去的菩薩:你最好不要墮落到非常貧窮的地方去,儘量不要,你要修佈施。因為什麼?如果你生長的過程太過貧窮,你很難關心別人,這個是有關係的。你今生的痛苦太多,委屈太重,要你發慈悲心幫助別人,真的有困難,因為你的心中充滿了埋怨。
所以菩薩不能墮入到貧窮的地方。你看《八大人覺經》,就是這個意思。菩薩要廣施佈施,因為適當的痛苦會引生你的出離心。但是過度的痛苦,會養成一種偏激的性格。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感受影響思想,這個也是有的,但是大部分就是透過教育來改變思想。
我們的思想有三種情況:第一個,繼承過去。你過去喜歡佈施,你今生還喜歡佈施;第二個,環境的熏習。你從小成長的過程也會影響你的思想;第三個,你所接受的教育。比如佛法的教育,你接受小乘的思想,你就是喜歡出離心,不喜歡跟人家往來;你接受大乘的思想,你會站在大悲心菩提心的角度,你會更廣結善緣。這跟你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總而言之,這個思想已經在影響我們的來生了。諸位!你遇到事情是怎麼想的,很重要!要注意喔。這個叫作種性,其實你的性格已經影響種性了。這個思想已經不是果報了,它已經是一個因地了。
七、取
那麼思想時間長了,會有什麼後果呢?
我們看下一個“取”。
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於是三業繁興,而整合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為取。
到思想的時候,人還沒有定型,但是他長時間的思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他自己會產生一個法執跟我執,他會認為:這個就是我的性格了,我就是這樣子了。好,你的人生定局了,你的未來也定局了。
為什麼我們修行一定要不斷地憶念真如?一定要安住空性,思惟我們本來清淨?要經常把生命歸零?就是要把這種你形成的定型的性格把它洗掉。你本來是沒有性格的,只是你忘掉而已。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從大乘的角度,我們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思想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你本來清淨,你不就是離家出走太久了,跟乞丐在一起搞久了搞成這副德行!其實你是可以做得更好的。你本來就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你可以發菩提心、可以成佛的,你要有遠大的志向。所以這個“取”,會讓一個人定型。
這個“取”就是什麼?我們看一下。
“取”就是開始追求了,一定要得到。它由不斷的妄想而來的。這種執取就會造成一種堅定的、強烈的身口意的繁興,你會很習慣地去對某一件事情產生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那麼整合一種未來身心的痛苦,名之為“取”。
不是每一種業力都會得果報,不是你今生所做的業力都會影響你臨命終,不是的。但是有一種業是會影響你臨命終的,就是你不斷地造作,而且你是用歡喜心造作。你每次造這個業的時候都非常歡喜,誰勸你都不聽的,你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這個就是已經落入“取”了。
這個只有大乘的空觀有辦法救你,因為你根本不想改變。你說:“我的個性就是這麼回事,怎麼改呢?”這就是“取”,這個時候,你來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