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32集《佛法修學概要》(第3/5 頁)
很多的訊息。
但是有些訊息你是不在乎的,過了就算了;但是有些訊息你是很在乎的,因為跟你是似曾相識,你很熟悉的,這個就要注意了。就是你過去生特別喜歡這種影像,不管是來自於眼根給你的影像,或是耳根給你的影像等等。
這種影像它經過思想的時候,會有兩個過程:第一個取相;第二個分別。感受是沒有相狀的,諸位!感受就是得到一個刺激,他可能會快樂,可能會痛苦,但是心中沒有影像。你會打妄想,“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把它抓出來,一定有一個相狀在裡面,你才可能打妄想。沒有相狀,你打不了妄想,一定有個相狀。這個相狀可能是眼根給你的,你看到一個東西;也可能是耳根給你的,當然也可能你自己想象出來的,你回憶過去,捏造一個影像出來也可能,或者你規劃未來,打未來的妄想,也可能。總之你會打妄想,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你一定取相。
第二個,你開始對這個相狀安立名言,你開始說話了。如果你喜歡它,你會安立好的名言,這個東西不錯,這個豆漿很甜美,你開始安立好的名言。其實豆漿就豆漿,你自己給它畫上彩色的,你自己把它安立名言的。所以豆漿在你生命當中就扮演一個你喜歡的角色;你討厭一個人,就安立一個名言,這個人以後就扮演一個你討厭的角色。其實角色都是你自己說出來的。
我們承受的業力,只是一個東西現出來,但是真正的好壞是你自己的名言思考,這個世界是你自己把它畫出來的。如果說這個人障你的道,這個人是你的冤家,你這樣想,他果然變成冤家,你信不信?你認為這個人是你的增上緣,是你的善知識,他果然變善知識。這一塊,我們下一堂課的唯識學會詳細地說明。
其實這個世界是一個名言安立的世界,是一個妄想的世界。其實外在的世界對我們影響是短暫的,不要再認為你業障太重,而是妄想太重。其實外境給你的刺激是短暫的,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外境只給你第一個訊息而已,接下來就是你自己在想。你怎麼想的,這個世界就開始變化了。
所以感受叫作唯識所現。從唯識的角度,它只是很誠實地把業力現出來。你過去有善業,它表現你如意的境界;你過去有罪業,它顯現出痛苦的境界,如此而已。
到了“愛”,叫作唯識所變。從唯識所現就開始變了,風雲變色了,你開始把它加上彩色了:這個東西我喜歡,那個東西我不喜歡。明顯地安立一種對立的世界。
到了“取”更厲害,唯識所住——住在上面了,人生無解了,從此以後無解了,而且你的生命跑不掉了,你來生定局了。只要這個“取”你不改造,你大概來生要去哪裡,今生已經定局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想法跟執著,你大概跑不掉了。
修福報是不能大方向改變生命的。諸位!我們知道,如果你要做人,你不改變你的思想,你就照你今生的標準,不要說往生淨土,你要到天上去都不簡單,都要改造思想。天是要有德行的,你要有慈悲喜捨廣大的胸量才可以做天人的。那淨土更是,你要跟彌陀“心與佛合,心與道合”,要順從本願,要發菩提心。所以到了佛教裡面,只要比較高的水平,那就講到心理素質了,不是講業力的問題而已。
所以,我們從前面業力的顯現——唯識所現到唯識所變,到唯識所住,這三個是關鍵,人生的轉換在這三個。前面的果報是過去了,我們都不談過去,你比較有福報,那是你的過去。我們佛教是爭未來,當然我也隨喜讚歎你的過去。但是你有一個美好的過去,不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過去不等於未來。
當是一個感受的時候,你感受的快樂痛苦,這不能怪你,要怪也就怪過去的你、前生的你。你對哪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特別有感受,你一定有業力。你覺得這句話聽了很刺耳,你前生一定有誹謗別人的業力,一定有的。
每一件事情的出現都有道理的。如果你深通佛教的緣起,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的,絕不可能!如果你沒有業力,這個東西你聽到以後,你會等於沒有聽到一樣,你都沒有感覺,因為它沒有夾雜業力。這句話對你來說,不管他罵你也好,讚歎你也好,你會一點感覺都沒有。
只要會刺激你的感受的,一定有業力,事出必有因!但是這一塊我建議你放下,不要跟過去的業力抗拒。我一再強調,站在認命的角度來改造命運,你跟過去抗拒,這叫作浪費時間。好好注意你的未來。所以我們在“受”的階段這叫認命。
但是到了“愛”的時候你要注意了,你的想象很重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