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因為,熱性調料本身含有辛辣的特點,以其製作的菜餚,健康人食用以後,一方面會感到非常煩躁;另一方面還會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的一些病症。其危害具體表現為:一是會引起便秘、腸脹氣、痔瘡、尿痛、腎痛、血尿等病症;二是會引起全身疾病,如唇燥裂、口角炎、咽炎、頭暈等;三是慢性病如肝病、心臟病、肺結核、高血壓、動脈硬化、甲亢等患者,食用熱性調料製作的菜餚後會導致病情加重。所以,夏秋季忌常食熱性調料。
夏季藥養
夏季晝長夜短,酷暑外蒸,人體氣血趨向體表,汗液增多,氣陰耗傷,身體需以藥物調補。無病及體質差異不大者,暑天可選用一些性微涼,有清暑生津作用的藥品,如*、藿香、沙參、西洋參、玉竹等以達補氣養陰,清熱去暑的目的。身體虛弱者,可根據情況選用黨參、黃芪、山藥等,但不宜選用過於溫熱,厚膩的補品。
長夏,是指夏秋交接之季。此時陽熱下降,氤氳燻蒸,水汽上騰,潮溼充斥,為一年之中溼氣最盛的季節。長夏的藥養,與夏季略有不同,因長夏溼氣較重,溼為陰邪,侵犯人體易損陽氣。脾是運化水溼的主要臟器,性喜燥而惡溼。如果溼邪留滯,則常先困脾,脾受溼困,則陽氣受損更甚,故藥養應健脾利溼。可選用黨參、白朮、雲苓、山藥、大棗、薏苡仁、蓮米等。
去“火”宜食補與藥補相結合(1)
從中醫的角度看,在臨床上所講的夏季之“火”是一種致病因素,有外感、內生之分。外感“火”、“熱”之邪,其實就是熱邪,只是程度不同。“火”乃“熱”之極也。內生火熱多因陽盛有餘火,或陰虛火旺,或邪鬱化火,或五志過極,氣機不暢,陽氣不能宣發所致。主要有以下幾種:
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症狀,屬於心火中的虛火,可以經常食用蓮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麥冬等泡茶喝;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症狀,屬於心火中的實火,可服導赤散或牛黃清心丸。
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屬肺火。可以經常用百合、紅棗、大米適量煮粥吃,或用沙冬、麥冬泡茶飲。
胃火也分虛實。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乾硬,可以經常用梔子、淡竹葉泡茶喝。虛火表現為輕咳嗽、食量小、便秘、腹脹、舌紅,可吃些有滋養胃陰作用的梨汁、甘蔗、蜂蜜等。
肝火常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脅脹痛。可以經常服用龍膽瀉肝丸或龍膽瀉肝湯。
有腎虛火者常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過早鬆動、五心煩躁、腰腿痠痛。可以經常用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飲,或口服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
夏季女性疲勞宜藥補
加味逍遙丸:功效舒肝清熱,健脾養血。適用於夏季頭暈,目眩,低熱倦怠,食少,月經不調等肝鬱血虛,肝脾不和證。日服蜜丸2次,每次1丸;水丸2次,每次6g。
烏雞白鳳丸:功效補氣養血,養陰調陽。夏季服用可以增強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日服2次,每次1丸。
人參益母丸:功效補養氣血,化瘀調經。適用於夏季氣血兩虧,體弱倦怠,心力交瘁,兼有經量少,經色暗,經期長,面色無華,毛髮乾枯者。日服2次,初次1丸。
補中益氣丸:功效益氣昇陽,調補脾胃。適用於夏季納差,神疲,畏寒,自汗,虛熱懶言,以及氣虛不能攝血所致的不規則出血。日服蜜丸2次,每次1丸;水丸2次,1次6克。
知柏地黃丸:功效滋補肝腎,養陰瀉火。適用於夏季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腰膝痠軟,眩暈,耳鳴,潮熱等。日服蜜丸,2次1丸;水丸2次,1次6克。
夏季養心法
夏季養心的方法很多,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第一,宜調神安。中醫認為,盛夏養心,宜調神安,實為養心之首要。《醫鈔類編》說:“養心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所謂凝神,是指要保持精神上的安謐和清靜。只有這樣,人的神氣自然會心平氣和,血脈流暢,促進身體健康。
第二,宜暢情志。中醫認為,盛夏養心,宜暢情志。所謂情志主要是指人的情緒,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夏季氣候炎熱,心神易受擾動,出現心神不寧。所以,夏季不可有過激之處,應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閒自樂,切忌暴喜傷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大怒、大悲、恐懼等原因而誘發心臟病發作的人,已屢見不鮮。情緒對人的影響極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