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整整一週,才在老宅裡看完這些記錄,餓了就隨便煮些麵條,渴了就自己倒井邊打一桶泉水上來,也不用煮,直接用水瓢喝就行了。這些記錄有時讓秦簫糾結,有時讓秦簫憤怒,有時他也暗自叫好,有時他也消化不了。時間長了他也感到頭痛,於是就到院子躺椅上躺一會兒,再接著看,一天天過去,一幅幅在秦簫心中殘破的畫卷也逐漸清晰起來……(本卷完,接下卷)
第四十六章 莫名遭遇
第四十六章莫名遭遇
一去蕭蕭數十州,相逢非復少年頭。
亦狂亦俠真名士,能哭能歌邁俗流。
當日龍蛇歸草莽,此時琴劍付高樓。
自憐多少傷心事,不為紅顏為寇仇。
——梁羽生
一首梁羽生《草莽龍蛇傳》中的七律作為這段歷史時期的引子。
清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98年初春,jn府地段,一位搖著串鈴的江湖郎中正在按察司街上舉著招牌,揹著藥箱走街串巷,招徠生意。
這個人約莫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其實他僅僅十四歲,渾身破爛不堪,自己從長山縣一路走來,衣服已經開了好多口子,布鞋也已經露出大拇腳趾。他右手的幌子正面書寫著“順路堂”三個字,反面寫著妙手回春,背的藥箱走起路來咚咚作響,顯然裡面藥物並不是很多,腰間別著個光滑明亮的葫蘆,不知道是他的藥葫蘆還是喝酒飲水用的器具。
這個“順路堂子”經過按察司街北行,來到了大明湖畔,這不禁讓人想起之前有位叫劉鶚的書生寫的《老殘遊記》,書中就是記載了光緒早年間一個叫鐵英,外號老殘的江湖醫生的行醫經歷,其中書中在他遊歷jn府時這樣寫道:
看那大門裡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著曲折的迴廊,到了荷他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盪到歷下亭的後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繃到船窗裡面來。
而此時這個少年鈴醫來到大明湖,看到的情景與當年如出一轍。鐵公祠就在眼前,他從未來過,於是便邁步進入祠堂。
鐵公祠其實就是紀念的明“靖難之役”抗擊燕王朱棣的兵部尚書鐵鉉,鐵鉉時任濟南布政使。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反對削藩,起兵對當時的侄子朱允炆造反,進攻南京,途徑濟南,受到鐵鉉的頑強抵抗。朱棣屢次受挫,三年不能攻克jn府,後繞道拿下南京後,圍困jn,最終復活鐵鉉。朱棣此時以稱帝,改年號為永樂,他將鐵鉉凌遲處死,民間傳說朱棣將鐵鉉的五官全部割下,放入油鍋,然後食其肉。
百姓年鐵鉉忠義,紛紛在各地建立祠堂,以紀念這位愛國忠義之士。進得鐵公祠正堂,這位少年看到一尊銅像傲然而立,兩袖清風,不禁時任肅然起敬。這位少年只是嘆了口氣道:
“如此鐵公尚在,也不至大清國無人抵抗之前的倭寇之辱。”
轉而又想想自己如今的處境,已經有兩天未進一粒米,飢腸轆轆實在難耐,於是接著出了鐵公祠,繼續朝西城牆根下走去,心想,那邊民舍居多,或許會有買賣上前,於是抖擻精神,搖鈴而行。
如今的大清國,各處洋教盛行,未走百步,即見一座洋教堂,少年正好經過此門時,一個身穿黑衣的洋教士開門而出,少年仔細端詳了這人一眼,才看清,竟然不是個洋鬼子,於是也就不太害怕,上前詢問道路:
“請問這位神父,ss縣在哪個方向?如何去得那裡?”
這位神父是以為修洋教的中國人,見一個鈴醫上來問路,也就客氣地答道:“ss縣在岱嶽南麓,而從北山而過地勢險要,且荒無人煙,虎狼出沒,孤身一人確是很危險,你要是想去的話,得從長清地界繞道而行,走大路兩天即到。”
這我少年不禁眉頭一皺,還要兩天行程,看來自己是無論如何是不能馬上動身去得了,否則路上也會餓死,只能現在jn府搖鈴行醫幾日,賺足了盤纏,養足了精神才能去ss縣。
其實這位少年就是長清縣人士,自己當然熟悉這條路程,本也沒打算去ss縣,只因為家鄉旱災,實在難捱得住的百姓要麼舉家過渤海灣去關外求生,要麼舉家遷往他處避難。而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