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 頁)
千畝湖村會制粉的人很多,一般上了年紀的都懂,但真正精於此事的人,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
要知道,在青山鎮一帶,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一門技術,一門養家餬口的手藝——這些人在青山鎮,被稱之為‘粉匠人’。
每年到了這個時節。就是‘粉匠人’最忙碌的時候,很多不會製作紅薯粉,或作得不好,但又想吃紅薯粉的人家,就會花錢請這些‘粉匠人’。
不過因為種種主觀客觀的因素,‘粉匠人’和很多的傳統手藝匠人一樣,在青山鎮早已經是過去式。
劉福民曾經並不是‘粉匠人’,但這貨頭腦比較靈活,再加上只要有空。便愛去給人家幫忙,所以他製作的技術。正是在千畝湖屈指可數的行列當中。
木森早就和他透過氣,讓他做好相應的準備。所以現在直接把節目組帶去了他家。
“小木你這是?”劉福民看著節目組的人扛著攝像機來自家,有些發懵,木森當初要他做準備時,並沒有明說,故而他不知。
“我們千畝湖的合菜,將上央視……而紅薯粉是合菜的主材料,節目組需要錄製紅薯粉製作的工程。”木森笑眯眯地道。
“這玩意也能上央視?”劉福民吃了一驚,一路跟過來看熱鬧的村民們,亦是訝異,合菜對他們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食物,難登大雅之堂,但現在竟然……
“不是和你說過嗎,是個美食節目……我們村的紅薯粉那麼地道,合菜那般美味,當然能上了。”木森說道。
劉福民瞭然地頷了頷首,隨即他又一本正經地道:“小木聽你話的意思,是不是隻要菜好吃,就能上這節目?”
“那得相當的好吃。”木森道。
“我下的麵條就相當的好吃!不信你們可以問我老婆……她是吃了一碗還想吃第二碗,吃了幾十年沒吃厭不說,還越吃越帶勁兒。”劉福民正經的面容一變,賊兮兮地笑道:“小木是不是,我的麵條也能上這節目?”
“福伯你想多了。”木森有些無語地道。
“哈哈……”劉福民得瑟地大笑,看向那一臺臺攝像機,似乎想到了什麼,興奮地道:“小木我現在是不是能上央視了?”
“你是紅薯粉製作大師,當然能上了。”木森道。
“真的?”劉福民瞪大了眼,覺得不敢相信。
“必須是真的。”木森道。
“我靠!”再次得到木森的確定,劉福民興奮地一拍大腿,咧著嘴傻笑道:“想不到我有朝一日,竟然能上央視,你孃的,這簡直就跟作夢一樣啊!”
……
在村民們的幫助下,於一塊空地上,用大土磚搭了一個灶,灶裡大條大條的柴薪燒得噼叭作響,灶上架著一口黝黑黝黑的大鐵鍋,大鐵鍋裡是大半鍋子水。
在旁邊,還有一口大鐵鍋,這鍋裡亦是裝著水,但沒燒,就是冷水。
此外,還有一個形狀有點象船的大木桶。
劉福民繫著個圍兜,挽著衣袖,早就擺開了架式,只見他將提前煉製的紅薯澱粉,倒進大木桶裡,再衝入一些燒開的水,而後,他操起根大木棒,朝著同一個方向攪拌起來。
他一邊攪,一邊不斷地注入沸水,就跟攪麵糊糊似的……一直到澱粉乳變成透明、黏稠的粉芡,這才作罷。
而後他看了看那鍋燒著的水,見已沸騰,便拿起了一個木瓢。
這木瓢叫漏瓢,是特製的,底部有一個一個的小孔,粉絲絲正是由這裡出來。
將攪好的粉芡舀入木瓢裡,他又操起個木捶,用力捶打瓢裡的粉芡。
他這捶打的力量很足,很勻稱,很有節奏感。話說一個制粉師傅的技術有幾斤幾兩,內行們從這個捶打的動作,便能窺見個一清二楚。
在他的不斷地捶打下,木瓢的小孔開始出粉了。這在行業裡,叫漏絲。
粉絲呈淡黃色,晶瑩透亮,身幹條細,均勻,韌性很好,拉立很足,不會拉斷。
粉絲往下墜落,直接落進沸水裡,它會先沉下去,很快又會浮上來……其實,這個時候的紅薯粉條,才是最美味最好吃最地道最純正的,筋道而爽口,非常過癮。
一旁他兩個兒子劉寶強和劉寶壯在打下手,一個負責往漏瓢里加粉芡,一個則負責將沸水鍋裡的粉條,引入冷水鍋裡。
經過冷水冷卻降溫後,再切成一定的長度,用手理成串,穿於專用的竹棍上,不斷地擺動,直至粉絲鬆散,相互不粘在一起。
最後一道工序是晾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