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工程師。然而,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期間,卻把專業志向從關注地上跑的火車,轉移到天上飛的飛機。
促使錢學森在專業方向上的大轉變,那是上海的上空出現了機翼上漆了紅色“膏藥”的轟炸機。傾瀉而下的炸彈,震驚了正在埋頭讀書的錢學森。
錢學森剛入上海交通大學的時候,時局還算平靜。1931年爆發的“9·18事變”之後,短短四個月中,日軍吞噬了中國東北三省。交通大學的校園不再平靜,剛剛從傷寒病中康復的錢學森,也參加了上街*,抗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
日本軍國主義在佔領了中國的東三省之後,覬覦的目光投向上海。
上海虹口一帶的公共租界裡,有一個日本區(又稱日租界)。日軍開始在那裡秘密集結。
1932年1月28日午夜,上海閘北天通庵車站和上海火車北站突然響起密集的槍聲,日軍調集海軍陸戰隊1 800餘人、武裝日僑4 000餘人、飛機40餘架、裝甲車數十輛,從上海的公共租界進襲上海。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反抗,震驚中外的“1·28淞滬抗戰”打響了。
日軍是經過日本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和女間諜川島芳子的精心策劃,唆使日僧天崎啟升等五人向馬玉山路中國三友實業社總廠的工人義勇軍投石挑釁,製造事端,於是以“保護日僑”為藉口,發動了對上海的突襲。
在“1·28淞滬抗戰”爆發不久,錢學森和所有住在執信西齋的學生全部遷出,暫住到西宿舍及上院。上海交通大學讓出了最新最漂亮的執信西齋,作為“國民傷兵醫院”的臨時病房。交通大學雖然前門開在法租界,但是後門則在華界虹橋路,大批十九路軍傷兵從華界虹橋路送入上海交通大學執信西齋。
“國民傷兵醫院”的發起人是孫中山夫人宋慶齡,交通大學校長黎照寰是孫中山先生的好友,鼎力相助。宋慶齡與廖仲愷夫人何香凝一起,不斷來到執信西齋。兩位夫人穿上白色護士服,為傷兵服務,感動了傷兵,也感動了交通大學師生。
面對上海軍民的激烈抵抗,日軍從1932年2月27日增兵上海,調集總兵力達9萬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國民黨軍隊不敵日軍。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這一協定劃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蘇州、崑山一帶地區駐軍,而日本則可以在許多地區駐軍。
日本軍國主義如此肆無忌憚地侵略中國,交通大學的莘莘學子無不義憤填膺。尤其是日本空軍憑藉空中優勢,掌握了制空權,狂轟濫炸,使中國軍民慘受殺戮。面對日本飛機的呼嘯聲,面對被炸傷的中國軍民的呻吟聲,錢學森痛感中國必須擁有強大的空軍,中國必須擁有強大的航空工業。
在中國,最早提出“航空救國”響亮口號的是孫中山先生,而最早為“航空救國”付出心血的是中國飛機設計師馮如。
1903年12月17日,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來自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的腳踏車製造商萊特兄弟首次成功地把一架雙翼飛機——“飛行者一號”飛上天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動力的持續飛行。那天,“飛行者一號”留空時間為12秒,飛行距離為米。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地上跑的到天上飛的(2)
六年之後,1909年9月21日的傍晚,在奧克蘭,一架雙翼飛機環繞一個小山丘飛行,飛行了大約800米。這一奇蹟是中國一個25歲的小夥子創造的。他叫馮如,原名馮九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愛聽飛天故事,做著飛天夢。馮如說:“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毋寧死。”他又說:“中國之強,必空中全用飛機,如水路全用輪船。”
1909年10月28日,馮如與黃梓材、劉一枝、朱竹泉等合作,把奧克蘭的廣東製造機器廠擴充為廣東製造機器公司,馮如擔任總工程師。
1910年6月,馮如在奧克蘭製成了更加先進“馮如2號”飛機。那時候,孫中山先生正在舊金山進行革命活動,得到訊息之後,趕到奧克蘭觀看馮如的飛行試驗。孫中山非常高興地對馮如說:“吾國大有人才矣!”孫中山提出了“航空救國”的口號。
為了響應孫中山的“航空救國”的號召,1911年2月22日,馮如率助手朱竹泉、司徒壁如、朱兆槐等一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