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子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的能力範圍和性格特點,但是放手讓孩子去鍛鍊去挑戰困難,以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品質,這種傳統意識至今並未遭到摒棄,我們周圍有很多父母甚至認為這是比傳授孩子知識更重要的職責。這種做法應該得到極力推崇。我也是這樣教育卡爾的。
孩子在感到不安和無能的時候,會習慣本能式地到父母那裡尋求慰藉,他們知識父母的愛會給自己以溫暖與支援,因此為了確保可以一直獲得這種舒適的感覺,有些孩子一直把情感的支點靠在父母身上。而這些人在交出了自己情感傾地的獨立權的同時,也就不得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情緒支配。
一些在此方面有心理障礙的人,情緒上通常高度依賴別人。因為他們沒有自我感,自己不能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為了支援自我以致在思想、價值和行為上,他們都依靠別人。他們按照父母或其他權威者的樣式思考和行動。他們的自我感實際上是他人的反映,而由於他們精神世界的寄生性,所以當他們依賴的權威體系一旦坍塌,他們通常會陷入一種絕望而危險的境地。
我認為,真正具有獨立精神的人對自我意識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們不借助這樣那樣的依賴就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他們自己的決定,自我實現的方向指引著他們履行自己的動機和紀律。〃偉大的人們立定志向來滿足他們自己,而不是滿足別人。〃
由於這類依賴意識相對而言更具隱蔽性,所以就對父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父母必須追問自己對孩子的愛當中是否有這樣的成分:固然知道應該讓孩子獨立,但由於害怕失去孩子,而總希望孩子生活在他們為孩子所設想安排的狀態裡。
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會使孩子失去實踐和鍛鍊的機會。這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如此,更嚴重的是過分地為孩子做事,實際上等於告訴孩子他什麼也不會做,是個低能兒,他必須依靠父母,否則就不能生活。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會便會無所適從,會到處尋找幫助,然而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顧的,獨立意識更無從談起,這實際上是害了他們。
我在對卡爾的教育中,十分注意對他獨立精神的培養。兒子剛出生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往往單獨睡在搖籃中,而不是母親的懷抱裡。兒子的哺服地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到規定的時間,即使他怎樣哭鬧,他母親也不會隨便餵奶。
有人認為這種行為有些殘酷。實際上從幼年開始教育訓練孩子的獨立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其實,無微不至的關懷往往會造成孩子的能力低下,同時也不為孩子全部接受。進入少年的孩子經常與父母發生衝突,有許多情況是對父母關懷他們的一種反抗。他們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是個無能無用的人。他們需要在人們面前顯示自己的存在,顯示自己的能力,父母的包辦自然造成他們的反抗。
磨鍊兒子的心理承受力
從一個人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礪意志,順境當然可出人才,逆境更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只有失敗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要想讓孩子具備能夠勇氣面對挫折的能力,必須從小磨鍊他們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簡言之就是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挫折就是這種困難或失敗在心理上的感受。當然這種感覺是不好過的,因為它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難以得到滿足。然而對不同的人而言,確切地說是對意志品質不同的人來說,挫折的意義極為不同。
我時常告誡兒子,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必須成為一個堅強的人。我告訴卡爾,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難打垮,而一個堅強的人往往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徑。我教育他必須能夠接受失敗,否則無法養成持之以恆的性格。我教他從一開始就學會忍受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勇敢地面對它。
我告訴兒子,為了避免失敗而逃避工作,是那些劣等性格中最頑固不化的東西。那些壞孩子就是這樣,他們透過拒絕參加學習來逃避考試,越是這樣,自卑心就越來越膨脹。那些壞孩子為了給自己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當的理由,他們往往會自我美言,貶低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或攻擊勤奮的人〃虛偽〃、〃愚蠢無知〃等。他們會自我安慰,〃失敗〃標誌著獨樹一幟,標誌著個性強等,藉此給自己創造一份虛假的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