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3/4 頁)
是另一輪的譴責和抗議,但那些學生死了,再也活不過來了。
相對於在五卅慘案發生時的盡力阻攔,這次林子軒冷漠了許多,或許是看見的流血事件多了,也就麻木了。
馮程程覺得林子軒上了火車後異常的沉默,不由得擔心起來。
“怎麼了?”她握著林子軒的手,疑惑道。
“沒事,有點感觸。”林子軒搖了搖頭,不想說太多,“往北越走越冷,當心別生病了。”
他朝著火車窗外望去,正值黃昏時分,殘陽如血。
此時的北平,籠罩在一團血色之中。
火車沿著京奉鐵路一路前行,來到奉天,然後轉乘中東鐵路到達滿洲里火車站。
滿洲里火車站是中國境內的最後一站,接著是蘇俄的西伯利亞鐵路線。
西伯利亞鐵路從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託克,橫穿中國的東北地區。
1891年,俄國人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時候,就主張大鐵路幹線應該透過中國東北直達海參崴,這樣就可以拉近中國東北與俄國之間的聯絡。
透過這條鐵路還能控制中國的東北地區,掠奪中國東北的資源。
於是,在1896年,俄國和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
密約中明確規定:為將來決速運送俄軍及軍需物資,清政府允許沙俄修築中東鐵路以承接西伯利亞鐵路,直達海參崴。
這就是中東鐵路的由來。
這是沙俄為了掠奪和侵略中國,控制遠東而在中國領土上修建的一條鐵路。
蘇聯建國後,一直不肯把中東鐵路的控制權交還給中國,仍然想透過這條和蘇聯接軌的鐵路控制東北的局勢。
1922年2月28日,北平政府與蘇俄、遠東共和國兩政府代表就中東鐵路籤定協定。
中東鐵路原則上歸中國政府管理,俄人所有該鐵路股份由中國政府於向後5年內收回,在此之前,中國和蘇聯共同管理中東鐵路。
但這並不是結束。
1929年,為了爭奪這條鐵路的控制權,東北軍和蘇聯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未完待續。)
第三百零八章 “三一八”前後
一路向北,林子軒在奉天轉車,前往蘇俄。
進入東北的地界,他發覺時常能看到日本人,此時日本已經開始在東北實施大規模的移民計劃了,這是日本入侵中國的開端。
和上海租界不同,前往上海的日本人大多是商人,以建廠經商為主。
在東北的日本人更多的是軍人和普通百姓,日本想把東北三省作為軍事基地,為此支援張座霖使東北三省獨立。
一旦發現張座霖不聽話,就在鐵路上放炸藥把張座霖炸死。
這就是作為棋子的悲哀。
林子軒想到以後東北的局勢,心情沉重,等到進入蒙古境內,才算好一些。
他覺得自己不能老是帶著歷史的眼光看待這個時代,那樣會陷入無休止的苦悶之中,還是要活在當下,積極的去做改變。
當火車駛進蒙古的時候,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一個院子裡,幾名女學生正在談話。
她們相約明天要穿厚一點的衣服,可能會捱打,穿厚了可以頂槍棍,水龍頭澆。
這幾名女學生都是學生會的骨幹,其中就有許廣評。
第二日,許廣評沒有直接參與遊行,而是把手頭抄完的《小說舊聞鈔》送到魯訊的住處。
她放下手稿,準備前去和同學集合,魯訊攔住不讓她去請願,而是留下來抄寫稿子。
到了十點多的時候,有人來報訊,說鐵獅子衚衕執政府命令軍警關起兩扇鐵門拿機關槍向群眾掃射。死傷多少還不知道。
許廣評跑回學校,發現她的同學被槍打死了。
這就是三月十八日。也是魯訊所說的“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這次政府對於學生的屠殺引起輿論的強烈譴責,魯訊更是寫了文章抨擊政府的暴行。
大多數人都在譴責段祺睿政府。也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那些鼓動學生遊行示威的師長或者前輩們是不是也要負有責任。
這人叫做陳原,他在3月27日的《現代評論》上發表了一篇《閒話》。
在文章裡提出希望在法庭上透過法律手段來獲得公正。
“這次慘案的主謀是誰,下令的是誰,行兇的是誰,他們都負有殺人的罪,一個都不能輕輕放過。我們希望即日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