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2/4 頁)
百零七章 血色黃昏
在北平,林子軒見到了孟曉冬。
兩人吃了頓飯,聊了聊這大半年的生活經歷,孟曉冬顯得更為開朗和自信了。
生活就是這樣,當你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見識了外邊的廣闊世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人的氣質都不一樣了。
孟曉冬在北平受到了歡迎,獲得了成功,成為了真正的名角。
一旦出場,都是報紙爭相報道的焦點。
事實上,林子軒對她的情況瞭解的更為詳細。
孟曉冬身邊的兩位精武體育會的女保鏢會不時把訊息傳到上海,林子軒也會囑咐北平的社會名流們對孟曉冬照顧一二。
她雖然名氣大,但在剛開始演出時同樣遭受過排擠。
比如排演的時候不合作,在服裝和道具上做手腳,還有飲食方面故意刁難,放入辣椒等對嗓子有害的佐料,更甚者直接在舞臺上耍花招,讓人出醜。
在戲曲這個競爭激烈的行當,這種小動作是常有的事情,每個行業都是一個微型的江湖。
別看名角們在戲臺上光鮮,被觀眾追捧,臺底下照樣遭罪。
孟曉冬梨園世家出身,自幼在戲班生活,見慣了這種勾當。
如果在上海,她有自己的班底,對身邊的人知根知底,在北平,她是個新人,周圍都是陌生人,自然受到擠兌。
對你好的人不一定是真心對你好,對你冷漠的人或許才值得相信。
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都需要一場場打拼。
孟曉冬性子外柔內剛。不輕易服輸,她等待時機。抓住他人的把柄,給予致命一擊。從而樹立威信,讓別人知道她不是好惹的。
“北平太亂了,還是回上海吧。”吃完飯,林子軒勸說道。
馮羽祥的國民軍和張座霖的奉軍遲早會分出勝負,以後的北平並不安穩。
“再看看吧!”孟曉冬不置可否道。
他們走出飯店,在大街上看到來往的學生,這些學生舉著標語,抗議日本軍艦製造的大沽口事件,抗議西方列強的無理要求。
在北平。學生遊行示威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市民們早已習以為常。
3月16日,林子軒和馮程程離開北平,前往奉天。
他之所以選擇這時候離開,是不想看到兩天後發生的慘案。
隨著學生抗議行動愈發的激烈,兩天後就會和北洋政府的軍警發生衝突,軍警向著學生開槍掃射,幾十人當場死亡,數百人受傷。
這就是震驚中國的三一八慘案。
經過上海的五卅事件。林子軒意識到依靠個人的力量很難阻止這類慘案的發生。
主要是不被人理解,學生也不會聽從。
青年學生為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遊行抗議,站在了道理一邊,他無法阻止。否則會被認為支援賣國行為。
政府下令軍警開槍,他同樣沒辦法說服北洋政府裡的大人物們。
這是兩難的境地。
他這兩天在《晨報》上發表文章,呼籲學生進行和平和理性的抗議。以保障自身的安全為主,要求政府拒絕西方列強所謂的通牒。
他不希望類似於五卅慘案的事件在北平發生。希望各方能夠保持克制。
這篇文章被北平文化界認為是杞人憂天,他們不相信政府會向著學生開槍。
北平的政治氛圍向來濃厚。自從五四之後,學生成為了遊行示威的主力軍,他們透過遊行表達自己的想法,一些激進派甚至做出火燒報館的舉動。
以往政府最多是抓捕學生,關押起來,然後社會各界發動力量,救援在牢裡的學生。
這似乎成為了北平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上演的劇目。
北平的社會各界習慣了這種和政府鬥爭的方式,學生遊行,政府關押,各界營救……
透過這種週而復始的活動,體現各方自身的價值。
他們沒想過政府會下令對著學生開槍,本國的政府不是外國人,不可能這麼殘暴,學生去鬧一鬧,給政府施加壓力,這是早就形成的模式。
但林子軒知道,這一次的確是開槍了。
五卅慘案是西方人對中國人開槍,三一八慘案是中國人對中國人開槍。
一個政府對著自己國家的學生開槍,這種罪行永遠無法抹去,這是暴政。
林子軒既然阻止不了,也就不想留下來目睹慘案的發生,沒什麼意義。
不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