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3/4 頁)
所以他只能什麼也不說。
等著吧,等到幾年後艾略特的詩歌傳入中國,有你們驚訝的時候。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在這個時代,中國文壇和世界文壇之間的隔閡,中國人迫切的想要朝外看,瞭解整個世界,不過這需要時間。
在座的學者雖然不知道艾略特是誰,但從徐至摩的講述中知道了林子軒在英國很受追捧,加上林子軒在美國文壇的影響力,讓他們對林子軒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
說林子軒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家並不為過。
後來,他們還談到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話題。
按照徐至摩從梁啟朝那裡得到的訊息,明年泰戈爾可能會到中國訪問。
泰戈爾在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文壇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1920年,蔡元賠等教育界人士向泰戈爾發出了訪華的邀請,當時泰戈爾正忙於國際大學的籌辦和在歐美的訪問,沒有能成行。
1922年冬季,梁啟朝領導的講學社又邀請泰戈爾來中國訪問。
泰戈爾接到邀請後很高興,決定於1923年8月前往中國訪問,可是,泰戈爾這時候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因此將訪問的日期推遲到第二年的春天。(未完待續。)
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爾與新文學
林子軒看得出,梁啟朝和胡拾他們對於這次泰戈爾的訪問非常重視。
這是一個“崇洋媚外”的時代,當然,這個詞的意思和後世的不大一樣。
當外國列強用洋槍大炮轟開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時,中國不得不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尋求救國的道路。
中國的近鄰日本,正是因為透過明治維新,學習了西方的先進技術,開啟了工業化的浪潮,從而變得強大。
於是,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
在這種思想下,一代代的中國人前往歐美等國留學,學習技術,學習文化,期望能夠改造社會,振興國家。
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對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推崇備至。
新文化的開端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德先生指的是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指的是數學和科學。
青年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思想發起猛烈的攻擊。
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了中國全盤西化的主張。
所以說,這是一個“崇洋媚外”的時代,不少人認為西方的文化和科技都是好了,只要中國按照西方的那一套治理國家,就一定能強盛起來。
從後世的眼光看,這種認知有一定的道理,否則後世也不會對外開放了,但過於偏頗了。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泰戈爾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他的詩歌被西方的主流社會所接受,他在歐美等國受到追捧,當中國的學者還在學習西方文化的時候,有人已經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讓中國的學者既羨慕又好奇,想知道這位詩人是怎麼做到的。
從這裡也能知道為什麼林子軒的小說在美國受到追捧。會讓他在國內的名氣直追魯訊和胡拾了,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一直有著文化往來。
印度現在是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一樣都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壓,在這種相同的境遇下,中國學者希望能從泰戈爾這裡得到些什麼。
想知道這位大詩人如何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學者都對泰戈爾感興趣,有些人甚至極為排斥。
因為泰戈爾注重東方的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尤為推崇,他雖然在西方受到歡迎,卻時常批評西方的文化。
不可否認,他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但他的詩歌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來源於印度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觀念。
也就是梵我合一。
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信奉神靈,這影響到泰戈爾的詩歌創作。
泰戈爾以神或“梵”為一方,稱之為“無限”,以自然或現象世界以及個人的靈魂為一方,稱之為“有限”。
無限和有限之間的關係,是他哲學探索的中心問題,也是他詩歌中經常觸及的問題。
泰戈爾跟印度傳統哲學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點放在“人”上面,主張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認為只有在人中才能見到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