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堰——在四 川 岷 江上,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築工程。
⑤父子——指李冰與兒子二郎爺兒倆。
人物介紹:
甘德 戰國時齊人,也有說為魯人或楚人,又稱甘公。精通天文,詳測星象,著《天文星佔》八卷(已佚),也是古代天文學家。與魏國石申合編成《甘石星經》。
石申 石申戰國時魏人。通天文星象,曾測定恆星138座,計810顆。戰國中期他與甘德共同記錄黃道附近恆星的位置及其與北極的間距,製成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還著《天文》八卷(已佚)。他與甘德合著的《甘石星經》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天文史著。可惜它也未能留傳下來。
李冰 戰國時水利家。約於前256—前251年間,在秦國蜀郡任太守,在其子二郎協助下根治岷江水患,興建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為有名。在岷江河道中鑿離堆,闢沫水之害;雍江作堋,分岷江為內外兩江,使水道既可行船,竹排航運,又可灌溉稻田,使成都300多萬畝荒原變成旱澇保豐收的千里沃野,萬頃良田,而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工程歷兩千年而不廢,經濟效益有增無減,其規模、佈局、設施和基本技術原理都符合科學設計標準,堪稱古今水利工程一絕,因而它便成了李冰父子千年不倒的豐碑。觀其昭昭的業績,令人起敬,遂被後世尊奉為“川祖”。
第十九節:
齊宣田闢疆,治國有遠見,
稷下開學宮,招引天下賢,①②
自由爭鳴放,別開新局面。
孟軻亞聖公,《孟子》儒經典,
民貴君輕論,民本性善觀,
重義卑功利,品人講“四端”,③
嗣孔顯儒學,孔孟名齊肩。④
註釋:齊宣王 孟子
①稷下——戰國齊都臨淄城稷門(西門)附近。
②學宮——指書院,高等學府。
③四端——指仁、義、禮、智四種德性。
④嗣孔——繼承孔子之後。
人物介紹:
齊宣王 戰國時齊國國君。田姓,名闢疆,齊威王之子,在位19年。即位後,任田嬰為相,整飭吏治,國勢漸強;倡導聯盟合縱,以抗強秦。前314年乘燕國內亂,派匡章率軍破之,後因齊軍暴掠,激起燕民反抗,被迫撤軍。在位期間繼承其先祖桓公、父齊威王敬儒重教之風,於稷下(齊都城臨淄西門外)廣置學宮,招徠學者、遊士、儒生數千人,不受邦國君王利害權勢的侷限和制約,任其各抒己見,辯理論道,交流學術、展示才識,百家爭鳴蔚然成風,竟使稷下之學臻於極盛。
孟子(約前385—前304或前372—前289年)戰國中期鄒(山東鄒縣)人。名軻,字子輿,魯國公之後裔。早年受業於子思之門徒,曾遊說於齊、宋、滕、魏等國,是 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與孔子之學並稱“孔孟之道”,公尊為“亞聖”。他以民本理念為基礎,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思想和“性善論”的觀點,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讚頌湯武伐桀紂是弔民伐罪,革命義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可歌可泣的英雄行為。並指出人異於禽獸者,在於人具有仁、義、禮、智四端之道德意識。強調修身養性,砥礪意志,慎獨寡慾。應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與品格。為捍衛儒家思想,他著書立論,引經據典,唇槍舌劍,對道、墨、農及法、兵諸家學說展開了猛烈攻擊,從而確立了儒家的“顯學”地位。晚年他的門生萬章、公孫丑編著《孟子》十一篇,是正宗的儒家經典,無論在當時與後世都具有巨大的影響。終年約80多歲。
第二十節:
荀況儒大宗,而不泥儒見,①
著書數萬言,首創賦五篇,
主張人性惡,宣揚人勝天。②
莊周宋蒙人,道家後起賢,
師承老子說,詆訾儒家言。③
妻死鼓盆歌,釋之返自然,④⑤
《莊子》文雄奇,汪洋恣肆談。
註釋:
荀況 莊周
①泥——拘泥、侷限。
②性惡——指貪圖享樂,好逸惡勞等行為和慾望。
③詆訾——說人家壞話。
④釋之——解釋說明,也含有解脫之意。
⑤鼓盆——擊打著瓦盆做節拍 '歌唱 '。
人物介紹:
荀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