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約前313—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趙國人。初遊學於齊,曾向齊相上書,不見用,遂適楚,齊襄王時又返齊,在稷下學宮講學,三為祭酒。後應聘至秦,晤見秦昭王和相國範睢,考察政情。後返回趙國,與趙王君臣議論兵法。春申君為相時,再入楚任蘭陵令,直至76歲終老,一直在此著書授徒講學,其弟子甚多,以韓非、李斯和秦漢間之浮丘伯最出名。他出身儒門,是儒家八派首領之一。但並不囿於儒學一派之見,能吸收諸子百家之長,批判孔孟唯心守舊成分,其思想體系近於墨家,傾向法家。著有《天論》,批判“天人合一”和世俗迷信觀念,強調“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針對孟子的“法先王”、“性善論”,提出“法后王”、“性惡論”,撰寫《勸學篇》,強調後天的教育作用。是先秦唯物論的集大成者,對後世影響極大。
莊子 (約前369—前286年) 姓莊名周,宋國蒙(河南商丘東北)人,先秦思想家。大概生活在齊宣王、梁惠王時代,比孟子稍晚,比屈原略早些。初為漆園小吏,因惡官場,遂脫離仕途,靠編織草鞋餬口,過隱居生活。楚威王賞識其才德,曾用重金聘他作國相,被婉拒。他閱歷深廣,性情曠達,涉獵名家學說均不為意,他只對《道德經》情有獨鍾,並最終成為老子衣缽的繼承人,道家學派的代表和集大成者。所著《莊子》一書,思想內容蘊涵博大精深,筆調恢詭譎奇,文風汪洋恣肆,寓言故事生動含蓄,針砭時弊尖刻激烈,是道教的經典之作,在先秦諸子中,首屈一指,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發展都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難怪被陶淵明、李白、蘇軾、魯迅、郭沫若等古今文學大師所讚賞,推崇備至!《莊生夢蝶》和“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正是他洞察宇宙,參悟人生而超然脫俗的見證,奇而不怪,給人以無限遐思、幻想!終年約84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十一節:
吳起將中傑,《吳子》兵經典,
殺妻求功名,拜將三蟬聯,①
善兵不善終,伏屍萬箭穿。
孫臏孫武后,遭陷臏肢殘,②
佯狂脫死難,賽馬顯才幹,
圍魏救韓趙,馬陵射龐涓,③④
功成修兵書,悄然離政壇。
註釋:
吳起 孫臏
①蟬聯——此指官職連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