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大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任雅相為浿江道大總管,以三組集團軍為主力正式發動旨在滅亡高句麗割據政權的大規模戰爭。
高句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百濟戰區在此時不僅成為重要的補給路線,而且是否穩定,對高句麗戰區影響甚大。
8月11日,蘇定方在浿江(今大同江)大敗高句麗軍,開始對其都城平壤進行圍攻。
與此同時,唐朝劉仁願部和新羅軍隊則被鬼室福信叛軍阻擋在在甕山城(今韓國忠清南道境內),無法按期抵達高句麗對蘇定方部進行軍事支援。
此時百濟戰區敵我雙方的實際作戰力量基本持平,如果一方力量發生變化,百濟走向乃至整個半島的走向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6月,新羅國王金春秋去世,諡號“武烈王”,廟號“太宗”,太子金法敏繼承大統,也就是歷史上的新羅國高宗文武王。
金法敏即位之後,按照唐朝高宗皇帝的旨意,調遣新羅軍與劉仁願部會合進攻高句麗。新羅方面軍與劉仁願所部唐軍在今天的韓國京畿道利川市會師。一週之後,即7月24日,日本齊明天皇在朝倉宮去世,中大兄“素服稱制”,是為天智天皇。
七 日本在忙什麼(5)
9月,天智天皇在日本長津宮授予流亡日本的舊百濟王子扶余豐“織冠”階,並將一名日本貴族女子許配與他,正式冊立扶余豐為“百濟王”。同時下詔命令日軍五千餘人、乘船一百七十艘,護送扶余豐回到百濟舊地。日本正式出兵百濟。
這也是日本第一批派遣軍。決心參戰的大和朝廷傾其國力,支援事實上已經不存在的百濟國大批戰爭物資——十萬支矢、五百斤絲、一千斤棉、一千端布、一千張韋、三千鬥稻種。
而在此之前的公元658年(日本齊明天皇四年)4月,由阿倍比羅夫將軍率艦船一百八十餘艘向今秋田、能代一帶進攻,後又推進到渡島附近(日本北海道東南端)。第二年3月,進攻檜山,佔領大片土地,同時設立地方政府、建立軍事基地,以備迎擊蝦夷勢力的反攻。這場戰爭使得大和政權擁有了北海道的大部分地區。到這一時期,阿倍家族已經有七十年經略北部邊境的歷史,阿倍比羅夫也是當時日本著名的水軍大將和外交名士。
唐羅聯軍征討百濟,是在公元660年,彼時日本大化革新已進行了十五年,雖然改革尚不完善,但整個國家的發展已經進入了良性迴圈。尤其在掃蕩蝦夷的戰事成功之後,大和朝廷大體上完成了本島統一,國家開始出現強盛趨勢,國力處於上升期。
唐羅聯軍與百濟開戰的訊息傳到大和朝廷,已是戰爭發生後數十天的事了,與百濟關係向來密切的日本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給出反應,是因為唐羅聯軍的閃擊戰策略收到奇效,而派往唐朝的使團被唐朝軟禁,這些遣唐使在9月12日被釋放之前一直被看押,根本無法獲取外界訊息,更不要說向日本傳回戰時情報。
百濟叛軍向日本求救之時,恰逢阿倍比羅夫征討蝦夷凱旋。日本再一次燃起了重歸半島的野心,加以本國軍隊經過多年戰爭歷練、士氣正盛。但是大和朝廷心裡很清楚,東北戰爭的物件只是蝦夷部落的烏合之眾,而如果要出兵朝鮮半島,它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新羅,而是本國推行改革的效仿物件——大唐帝國,是日本數百年來一直仰慕的大陸王朝。
對於這一切,大和政權統治者不可能不做一番仔細考量。
但與此同時,大和朝廷也確實有與大唐帝國一決高下的強烈慾望。
百濟的覆滅對日本大和朝廷來說,也是極其重大的損失,這意味著它失去了一個盟國。如果聽任百濟亡國,日本在半島上的利益將被徹底清除。
再者,日本實施大化改新以來,國內矛盾迭出,朝堂之上以及背地裡的權力鬥爭從未消停過。在改革過程中利益受挫的舊豪族明目張膽抗拒改革,改革派的核心成員之間也是關係微妙,對領導權你爭我奪。以中大兄皇子為首的改革派雖然有能力對政治異己實施鐵腕,但是他仍舊時時受到有形或無形的掣肘,他對已經在手的權力沒有安全感。
鬼室福信和僧人道琛迎回原百濟王子扶余豐,試圖在政治上進一步為自己增加砝碼。
在此後大半年的時間裡,扶余豐在日軍的護送下,先後三次往返於半島與日本,在日本大和朝廷的主導下,策劃所謂的“復國大業”。
但扶余豐的回國並未平息百濟殘餘勢力內部的權力鬥爭。鬼室福信除掉僧人道琛之後,挾持著扶余豐,繼續對唐軍進行襲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