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動。那些浪漫主義者有點像是一百五十年後的嬉皮。”
“你是說那些留長髮、漫不經心地彈吉他並且隨地躺來躺去的人?”
“對。曾有人說:‘閒散是天才的理想,懶惰是浪漫主義者的美德。’浪漫主義者的職責就是體驗生活——或是成天做白日夢、浪費生命。至於日常的事務留給那些俗人做就行了。”
“拜倫是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不是嗎?”
“是的。拜倫和雪萊都是所謂的‘惡魔派’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更成為浪漫主義時期的偶像。所謂的‘拜倫式的英雄’就是指那些無論在生活上還是藝術上都特立獨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的人。拜倫本人可能就是一個既任性又熱情的人,再加上他外貌英俊、因此受到了許多時髦婦女包圍。一般人認為,拜倫那些充滿了浪漫奇遇的詩其實就是反映他個人的生活。然而,他雖然有過許多韻事緋聞,但對於他而言,真愛卻像諾瓦里思夢中的藍色花朵一般不可捉摸、遙不可及。諾瓦里思曾和一名十四歲的少女訂婚,但她卻在滿十五歲生日的四天之後去世。可是諾瓦里思對她的愛卻是一生不渝。”
“你說她在滿十五歲生日的四天後死去嗎?”
“是的……”
“我今天就是十五歲又加四天。”
“喔。”
“她叫什麼名字?”
“她的名字叫蘇菲。”
“什麼?”
“是的,她的名字就叫……”
“嚇死我了。難道是巧合嗎?”
“我不知道。不過她的名字確實叫蘇菲。”
“繼續。”
“諾瓦里思本人二十九歲時去世。他是那些‘早夭’的人之一。
許多浪漫主義者都在很年輕時死去,通常是由於肺結核的緣故,有些人則是自殺而死。”
“噢!”
“那些活得比較久的人通常到大約三十歲時就不再信仰浪漫主義了,其中有些人後來甚至成為徹頭徹尾的中產階級保守人士。”
“那他們不等於是投誠到敵方去了嗎?”
“也許吧。剛才我們講到浪漫主義的愛情。單戀式的愛情這個主題早在一七四四年就出現了。那年歌德寫了一本書信體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書中的男主角維特最後因為無法獲得所愛女人的芳心而舉槍自殺……”
“有必要這麼極端嗎?”
“自從這本書出版後,自殺率似平有上升的趨勢,因此有一段時間這本書在丹麥和挪威都被列入禁書。所以做一個浪漫主義者並不是沒有危險的。他們的情緒通常都很強烈。”
“當你說‘浪漫主義’的時候,我腦海裡出現的就是那些巨幅的風景畫,上面有幽暗的森林、蠻荒崎嶇的自然景觀……還有,最好籠罩在一片繚繞的霧氣中。”
“是的。浪漫主義的特徵之一就是嚮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就像我剛才所說的,這種嚮往並不是鄉村生活的產物。你可能還記得盧梭首先提出‘迴歸自然’的口號,但真正使這句口號風行起來的卻是浪漫主義者。浪漫主義代表人們對啟蒙時期哲學家眼中機械化宇宙的反動。有人說浪漫主義骨子裡是古老宇宙意識的一種復興。”
“請你說明一下。”
“意思就是將大自然看成是一個整體。浪漫主義者宣稱不僅史賓諾莎,連普羅汀和波赫姆(Jakob Bohme)、布魯諾等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都可以算是他們的祖師爺。這些思想家的共同特色是他們都在大自然中體驗到一種神聖的‘自我’。”
“那麼他們是泛神論者哼……”
“笛卡爾和休姆兩人曾經將自我與‘擴延’的實在界區分得很清楚。康德也認為‘自我’對自然的認知與自然‘本身’是明顯不同的。浪漫主義時期的說法則是:大自然就是一個大‘我’。浪漫主義同時也使用‘世界靈魂’與‘世界精神’等名稱。”
謝林“原來如此。”
“浪漫主義時期最主要的哲學家是謝林(Schelling),生於一七七五年到一八五四年間。他主張將心靈與物質合而為一。他認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靈魂與物質世界——都是一個‘絕對存在’(Abso1ute)(或世界精神)的表現。”
“就像史賓諾莎一樣。”
“謝林說,自然是肉眼可見的精神,精神則是肉眼看不見的自然,因為我們在大自然中到處都可感受到‘產生結構的精神’(structuring spiri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