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義成為過去式後,德國的青年彷彿鬆了一口氣,如釋重負。”
“那他們用什麼東西來取代康德的哲學呢?”
“當時的新口號是‘感情’、‘想象’、‘經驗’和‘渴望’。過去部分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包括盧梭在內,也曾經提到感情的重要性。到了浪漫主義時期,人們開始批評過於偏重理性的做法。以往隱而不顯的浪漫主義如今成為德國文化的主流。”
“這麼說康德對人們的影響力並沒有持續很久哼?”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許多浪漫主義者自認是康德的傳人,因為康德已經確認我們對於‘物自身’所知有限,同時他也強調自我的作用對於知識(或認知)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可以完全隨心所欲的以自己的方式來詮釋生命。浪漫主義者便利用這點發展出幾乎毫無限制的‘自我崇拜’,並且因此而歌頌藝術方面的天才。”
“那時候有很多這樣的天才嗎?”
“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他用音樂來表達自我的情感與渴望,比起巴哈和韓德爾這些多半以嚴格的音樂形式創作樂曲,以歌頌上帝的巴洛克時期大音樂家,貝多芬可以說是一個‘自由的’藝術家。”
“我只聽過月光奏鳴曲和第五號交響曲。”
“那你應該可以聽得出月光奏鳴曲是多麼浪漫,而貝多芬在第五號交響樂中又是如何生動地表現自己。”
“你說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也是個人主義者。”
“是的。文藝復興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兩者都強調藝術對人類認知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康德有很大的貢獻,他在他的美學理論中研究了當我們受到美(例如一幅藝術作品)的感動時會發生什麼情況。他認為,當我們忘記自我,忘記一切,完全沉浸於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就比較能夠體驗到‘物自身’。”
“這麼說藝術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學家無法表達的東西哼?’:“這正是浪漫主義者的看法。根據康德的說法,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他的認知能力。德國詩人席勒(Shller)更進一步發揮康德的想法。他說,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就像玩遊戲一般,而人唯有在玩遊戲的時候才是自由的,因為那時他可以自己訂定遊戲規則。浪漫主義者相信,唯有藝術才能使我們更接近那‘無以言喻’的經驗。有人甚至將藝術家比做上帝。”
“因為藝術家創造自己的世界,就像上帝創造這個世界一般。”
“有人說藝術家有一種‘創造宇宙的想象力’。當他內心充滿藝術的狂喜時,他可以跨越夢境與現實的藩籬。年輕的藝術天才諾瓦里思(Novalis)曾經說過:‘人世變成了一場夢,而夢境成為現實。’他寫了一部名為海因利希•;馮•;歐夫特丁根(Heinrich von Ohter—dingen)的中世紀小說。此書雖然在他一八O一年去世時仍未完成,但仍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小說。書中敘述年輕的海因利希一心一意找尋他曾經在夢中見到、渴望已久的‘藍色花朵’。除此之外,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柯立芝(Co1eridge)也曾表達同樣的意念:‘萬一你睡著了呢?萬一你在睡眠時做夢了呢?萬一你在夢中到了天堂,在那兒採下了一朵奇異而美麗的花?萬一你醒來時,花兒正在手中?啊,那時你要如何呢?’”
“好美啊!”
“這種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的心態正是浪漫主義者的特色。他們也可能會懷念一個已經逝去的年代,例如中世紀。歷經啟蒙時期對中世紀的貶謫後,浪漫主義者開始熱烈重估中世紀的價值。此外,他們對神秘的東方等遙遠的文化也懷有一分憧憬。有些浪漫主義者則受到夜晚、黃昏、古老的廢墟與超自然事物的吸引。他們滿腦子都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生的‘黑暗面’,也就是一些陰暗、神秘、不可思議的事物。”
“聽起來像是一個滿刺激的時代。那些浪漫主義者都是些什麼人呢?”
“浪漫主義主要興盛于都市地區。十九世紀的前半在德國等許多歐洲地區,都可見到興盛蓬勃的都市文化。最典型的浪漫主義者都是年輕人,通常是一些並不一定很認真讀書的大學生。他們有一種明顯的反中產階級的生活態度,有時會稱警察或他們的房東為‘庸俗市儈’,或甚至稱他們是‘敵人’。”
“要是我的話,可不敢租房子給浪漫主義者!”
“一八OO年左右的第一代浪漫主義者都是年輕人。事實上我們可以稱浪漫主義運動為歐洲的第一個學生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