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3/4 頁)
來整飭有點動盪的局面,以顯示他的威嚴來。
而且,劉備在責令劉封自裁之後也為之痛哭流涕,也可以看出有點不得已而為之,一如諸葛亮後來斬殺馬謖一樣。
不管怎麼樣,一代傑出的青年將領劉封被處以極刑,這是一個可以計算出來的損失,也進一步降低了劉備的實力,此時的他要想稱帝的話已經有點底氣不足了,而如果想強撐稱帝的話就只好在旁門左道上下功夫,而且還需要別人的配合才可以。
怎麼一個配合條件?
漢獻帝的中央政府垮臺就是最好的契機。
皇帝本人從政治舞臺消失,這樣的話劉備才可以以繼承漢室皇統的名義走上自己的政治生涯的一個巔峰。
而曹丕的稱帝,無疑是幫助劉備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完成了理論上的自我救贖和完善,找到了一個很合理的藉口。
劉備所要做的就是儘量的把曹丕推到一個比較道德輿論對之很不利的境地,最有效的言論就是“戳穿”所謂禪讓制的謊言,漢獻帝被害就是最好的切入點,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這個小道訊息就是劉備散播出去的。
當然可以闢謠。
不過那和劉備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他只需要在第一時間,在曹丕還沒有來得及闢謠的時候搶先利用為自己繼承漢室正統蒐羅到一個最充分的證據而已。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劉備以及他的幕僚,應對這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傳聞顯得十分的嫻熟和從容,馬上發喪制服,追諡為孝愍皇帝。
如果這個言論不是劉備製造的怎麼會反應如此迅速?
即便是退一步講,劉備還是很有可能是這個傳聞的始作俑者,他的目的不是為了中傷曹丕,只是為了自己的稱帝行為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藉口,所以,這個傳聞只在益州地區流行就可以了。
但是,光有這個還是不夠的,和曹丕的行為異曲同工,劉備也要有很多表面文章要做,首先一個就是:
——祥瑞。
對於劉封的問題再說兩句,陳壽對他的評價是“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
言外之意考慮周全一些就可以自保了?其實很好辦,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如果劉封的腦筋活泛一些,聽了孟達的勸告呢?是不是就不用自裁了?這就是所謂的思慮周全吧?原則卻沒有了。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由於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因為必然會有的一些失誤(人無完人嘛),就胡亂總結一番,看似十分睿智,實則是看人下菜碟,沒有什麼立場了,這是沒有原則,而不是中庸的處世哲學。
劉封,因為自己的忠誠而為曾經的失誤埋單,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是一個悲劇。
35—10:稱帝,玄德大夢(4)
曹丕的頭牌“符瑞”是所謂的黃龍現形,而且是那種早就出現過的再度應驗而已。
而為之支撐的背後就是讖緯學說,兩漢以來尤其發達,這種半真半假的引經據典,考據古人言論催生了一大批飽學之士的御用文人,出於各自的政治集團利益,他們的工作重點就是絞盡腦汁的蒐羅出(編造出)足夠多的三句半、順口溜來大肆宣傳。
這裡說是三句半,五句半,順口溜其實是對這些文人的“侮辱”,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家的文筆很好。
比如曹丕的讖緯言論中比較有名的是這樣一句:言居東,西有午,兩日並光日居下,其為主,反為輔,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
還有一句是:
鬼在山,禾女運,王天下。
這兩句都是出自於《易運期》讖。
第一句中,言+午,便是許,兩日便是昌,合起來是許昌,意思是許昌將頂替大漢國運;
第二句就更加露骨,加起來就是一個魏嘛。
理論比較簡單,拆字法而已,再配上娓娓道來,琅琅上口,又有點神秘色彩的詩句就是最主要的表達形式了。
不管劉備是如何的鄙視曹操父子,如何標榜自己和他們的與眾不同,至少在這一點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甚至,我們還可以在《三國志》中直接找到做這些文案工作的知識分子們,一向注意言行分寸的劉備在這一點上倒是沒有太多的避諱之處。
這個龐大的編纂名單中都有哪些牛逼人士呢?
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這個名字嘛,呵呵)、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