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2/4 頁)
內部還出了問題,結果,本想打一場轟轟烈烈的防禦戰,反而成了一次潰敗。
搗亂的就是之前望風而降的申耽申儀兄弟,雖然劉備待他們不薄,雖然他們把家眷宗族作為人質押在了成都,可是,眼下大敵當前,輸掉戰爭是明顯的事情,所以,他們就像上次一樣做出了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當一個舒舒服服的牆頭草發動倒戈一擊。
結果就是申儀率先背叛,配合魏軍反攻劉封,劉封猝不及防,因為他根本就指揮不了地頭蛇申耽的人馬,最後,只好帶著七零八落的本部人馬狼狽的潰退,申耽和申儀就這樣裡應外合,再度易幟,迴歸了魏國的懷抱。
作為獎賞和鼓勵以後有更多的人投降,曹丕還封申耽為懷集將軍,徙居南陽(這種騎牆派,壓根就不能放在本土,何況還是邊地,劉備之前控制的不徹底,所以這一次一定要吸取教訓),申耽調走高升,申儀則被拜為魏興太守,繼續發光發熱。
——後面還會有重要的表現和發揮。
孟達和申耽、申儀的先後背叛瓦解了劉封集團在上庸軍區的實際控制權,使得劉備集團繼喪失荊州軍區之後又丟掉了一個外圍據點。
也許無論是孟達還是申耽兄弟在蜀漢帝國中並不擁有太多的話語權,但是,此事件和關羽敗亡事件緊密相連,無疑是一個士氣上的重創。
而且,從軍事戰略價值來看,既是增加了本土的受侵害係數,也為日後的出師提升了難度,此路不通之後,只好在漢中這個正面戰場上做文章了,而這對於本就軍事實力不具備優勢,又接連遭遇重創的劉備軍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了。
總之,劉備高興勁並沒有持續多久,就喪失了兩大據點,先後折損了將近80000的精銳部隊。
——全是戰鬥在第一線上的主力部隊,劉封雖然還活著,勉強駐紮在洵口苟延殘喘,可是,由於對於這兩起嚴重的政治事件都有點說不清楚,所以孟達的預言很快就會實現:劉封要倒大黴了。
35—09:稱帝,玄德大夢(3)
如果說關羽那件事劉備只能遷怒於劉封,有些事無法說出口的話,那麼對於上庸軍區淪陷的事件則完全可以名正言順的把劉封扭送上軍事法庭。
作為上庸軍區司令,你把你的防區給弄丟了必然要負上責任的,所以,反而不如關羽死掉來個一了百了啊。
其次,具體分析事件經過,如果劉封不激怒孟達,就不會導致孟達反水,更不會導致申耽兄弟添亂,那麼以此類推,上庸軍區也就不會如此輕易的淪陷到曹丕的手中,於是,為了嚴肅軍紀,劉備將養子劉封以侵凌孟達、不救關羽數罪併罰,新帳老賬一起算,送上了軍事法庭。
剩下的就看怎麼量刑了。
根據陳壽的記載,一直處於幕後運輸工作的諸葛亮站了出來,勸說劉備殺掉劉封。
但是,陳壽列舉出來的殺掉劉封的理由很是耐人尋味,因為諸葛亮所要考慮的是劉封剛猛,劉備之後恐怕難以控制,所以還是儘早處置吧。
這麼說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劉封所犯的不是死罪,即便是死罪也可以酌情減輕罪行,但是,出於長遠的政治利益考慮,諸葛亮還是希望藉著這個機會斬草除根,一了百了。
我們的心目中智慧的化身真的這麼“齷齪”嗎?
很有可能,因為不能忽略掉的一個政治背景是,劉備最為倚重的謀士法正已經於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了(年僅45歲)。
雖然是正常死亡,可是,對於蜀漢帝國來講,損失不小於關羽的敗亡,正所謂漏船偏逢連夜雨啊,那麼,荊州集團的唯一領袖諸葛亮就“不得不”考慮更多更全面的事情。
但是,就算諸葛亮“齷齪”了,就算他預料到劉備不久就要告別人世,自己將獨掌大權,劉備是那麼好忽悠的嗎?他難道不知道一將難求嗎?尤其是在這個危機的時刻?
所以,個人感覺,諸葛亮雖然人格沒有高尚到聖人的境界,也還不至於這個時侯落井下石,畢竟,就算自己不久就獨掌大權,可是,按照他的威信力和資歷,駕馭劉封還是沒有問題的,魏延不是比劉封桀驁不馴,驍勇善戰多了?資歷也比劉封厚實,還不是被諸葛亮駕馭的很好?魏延都沒有問題,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劉封,難道他會對劉禪有什麼威脅?當然不會,因為他只是一個養子而已,這點分寸還是有的。
所以,即便是諸葛亮存心除掉劉封,也不應該是陳壽舉出的這個理由,頂多也就是兩人有私怨,而更有可能的是嚴肅軍紀,嚴肅法紀,透過對劉封的處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