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茶、羅、茶、六安茶、龍井茶、天目茶,其中又最崇尚羅、茶。羅、茶產地在今浙江省長興縣境,‘介於山中謂之、,羅氏隱焉故名羅‘(許次紓《茶疏》);‘羅、去宜興而南逾**十里,浙宜分界,只一山岡,岡南即長興山,兩峰相阻,介就夷曠者,人呼、雲。‘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質香氣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對於前人的製作和飲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純真,他們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即茶之一節,唐宋間研膏、蠟面、京鋌、龍團,或至把握纖微,直錢數十萬,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雜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損本真。故桑、《茶經》第可想其風致,奉為開山,其舂、碾、羅、則諸法,殊不足仿。‘批評到‘茶聖‘陸羽的頭上,話已經說得夠尖銳了。那麼,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損本真‘呢?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
花茶的發明雖在宋代,但到明代時,花茶已從文人隱士別出心裁的雅玩逐漸普及到民間,成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放花的比例是‘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因為‘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木樨採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塵與蟲子,‘用瓷罐一層茶一層花投間至滿‘,用竹葉或紙紮牢,‘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流行的還有‘橙茶‘,‘將橙皮切作細絲,一斤以好茶五斤熔幹,入橙絲間和。用密麻布襯墊火箱,置茶於上烘熱,淨棉被罨之。三兩時隨用建連紙袋封裹,仍以被罨焙乾收用‘。另有一種‘蓮花茶‘,‘於日未出時,將半含蓮花撥開,放細茶一撮,納滿蕊中,以麻皮略縶,令其經宿。次早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烘乾。再如前法,又將茶葉入別蕊中,如此者數次,取其焙乾收用,不勝香美‘。
水質評鑑,是品茶的又一要素,也是明代茶書論述的又一重點。前人一貫對水的鑑別十分重視,明代也有專著,如田藝蘅撰的《煮泉小品》(1554年),全書5000餘字,分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靈水、異泉、江水、井水、緒談十類,議論夾雜考據,洋洋地闡述了各類水的具體狀況,雖然不乏可議之處,但仍不失為一本系統的烹茶用水著作。
在宋、元時代之後,中國人所飲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後,認為固形茶是奢侈浪費,已經失去茶的真味,同時要人民節省勞力,於是廢止末茶(使固形茶成為粉末的)而鼓勵人民喝一種連茶葉的煎茶。這一種從固形茶到煎茶的大變化,使得中國茶書的根底發生動搖,但隨著煎茶的普及,關於茶的知識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從明代開始,有茶政之設,正式管理以茶易馬的互市,這種機構稱為‘茶司馬‘,為官家正式設立管理茶政的大組織,可見茶在當時已佔明朝軍事與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
清代伊始,就廢棄一切禁令,允許自由種植茶葉,或設捐統收,或遇卡抽釐,以訖於民國的茶政。從此可看出: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主要飲料,所以才視之為:‘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
進入封建末世的清代,雖然有過‘康乾盛世‘,但終究無可挽回地走上了政治經濟的式微之路。在這種新的格局下,中國茶文化雖然不免受到影響,而飲茶卻更為平民化、更為普及,只是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間,茶的著作只有十多種,其中有的還下落不明,與明代的盛大狀況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清代的痴茶、愛茶、醉茶之士,並非完全在傳統中作繭自縛,他們也有鮮活的思想和勃發的創造。只是他們的真知灼見,大多融會到詩歌、小說、筆記小品和其他著述之中。
豐富地載錄清代茶事的書,當首推《清稗類鈔》。這部書由清末民初人徐珂採錄數百種清人筆記,並叄考報章記載而輯成,大都是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該書中關於清代的茶事記載比比皆是,如‘京師飲水‘、‘吳我鷗喜雪水茶‘、‘烹茶須先驗水‘、‘以花點茶‘、‘祝鬥巖詠煮茶‘、‘楊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邱子明嗜工夫茶‘、‘葉仰之嗜茶酒‘、‘顧石公好茗飲‘、‘李客山與客啜茗‘、‘明泉飲普洱茶‘、‘宋燕生飲猴茶‘、‘茶癖‘、‘靜叄品茶‘、‘某富翁嗜工夫茶‘、‘茶肆品茶‘、‘茗飲時食餚等等,成為清代茶道與清人‘茶癖‘的全景觀照。
《清稗類鈔》還多方面記載了不同階層的品飲活動。茶肆飲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