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模手工作業,接著出現各道工序機械化。除了少數名貴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絕大多數茶葉的加工均採用了機械化生產。
………【茶經】………
林語堂說過:“只要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我國是茶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採製和飲用茶的國家。《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通茶)而解之。”
茶,興於唐代而盛於宋。尤其是上唐以後,茶始有其字。特別是中唐大曆年間,中國茶史上發生了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那是被奉為“茶神”的陸羽所撰的《茶以》間世。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茶書專著。它全面總結了唐以前茶葉的生產、製造,介紹了茶具的製作、使用、烹茶的技藝、要求,對各地名茶作了比較分析,以歷代的茶事作了輯錄,從而第一次將飲茶當作一個藝術過程來看待,開拓了茶文化的新領域、新境界。這無疑在茶史上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著作。
造茶、選茶、炙茶、煮茶、飲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的火、煎茶的水,無一不求精求工,講究分寸,講究適度,一絲不能亂,一步不能錯,內心要平靜,意念要集中,動作要協調,而飲茶人在這個過程中,自然針對陶冶情操、平和心境,達到自我修養、精行儉德的境地。貫穿於陸羽倡導的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儒家觀念。
《茶經》中亦有些和衢州相關的茶文化記錄。在《茶經》第四章“烹飲器具”中,陸羽寫道:“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在第八章“茶葉產地”中,陸羽也提及“浙西”、“婺州”出產的茶葉。
宋代的鬥茶
《中國陶瓷史》載,我國黑釉瓷器的生產和青瓷一樣歷史悠久。入宋後,一種黑釉盞,產量特別大,其中,江浙墓葬中多出土黑瓷。據衢州市博物館館長柴福有介紹,我市婺州窯生產有許多黑釉瓷,這和宋代的鬥茶習俗有很大關係,宋微宗就愛好此道。宋代的茶葉是製成半發酵的膏餅,飲髒亂前先把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再沏以初沸的開水,水面沸起一層白色的沫。鬥茶其一是比黑釉茶盞襯托的白色茶沫,以青白勝黃白;其二是比茶湯,茶湯以在茶盞周圍沾染水痕為負。因宋代的茶色是白的,當然就以黑盞最為適宜觀色。正因為有此需要,婺州窯生產的許多黑釉瓷,就顯得格外重要。
另外,《全宋詞》載有衢州藉瀟灑詞人毛滂的幾首關於宋代點茶和鬥茶的詞作。毛滂《謝人分寄密雲大小團》:“舊聞作匙用黃金,擊指要須金有力。”講的正是“鬥茶”勝負規則在於是否“咬盞”。毛滂在《西江月…侑茶詞》中寫道:“湯點瓶心未老,乳堆盞面初肥。留連能得幾多時?兩腋清風喚起。”講的是客至點茶,送客點湯的詞共256首,其中以黃庭堅和毛滂作的詠茶詞最多,毛滂有4首詠茶詞列入《全宋詞》。其中,毛滂的《玉樓春》首次提及“侑茗”這個概念,這在宋人文集中並不多見。毛滂一直被人視為三流詞人,為治詞者所冷落,唯薛勵若《宋詞通論》中稱,毛滂與柳永、蘇軾、秦觀、賀鑄並列為北宋五大詞派之一。看來,作為衢州人,對毛滂詞原生態的研究,還待進一步深入。
據《爛柯山志》載:熙寧四年(1071)孟春九日,祝紳、林英、劉彝、梁浹、鄭庭堅會宿鬥茶於柯山。
在中國茶葉博物館裡,珍藏著衢州發現的、全省獨的的《茶會碑》拓片。1982年在江山茅坂鄉株樹村的戴益貴家的豬欄中發現的。它高1米,寬半米,刻於乾隆二十四年即1759年。全文可分辨字320字,上面記錄了一個故事。後來又發現了底座,現儲存在江山博物館內。
………【元明、清代的茶,茶的別稱】………
走向繁複、瑣碎、奢侈的宋代茶藝,到了元代,又迴歸真樸,追求簡約,重返自然。與宋代茶書興盛的狀況相反,元代茶業著作卻迅速地滑到了谷底。經過千曲百折,明代茶集的編撰再度呈現輝煌,五十多部茶書相繼問世,真是‘另有奇葩逞風流‘,成為我國封建時代的茶書撰寫巔峰時期。
元移宋鼎,中原傳統的文化精神受到嚴重打擊,茶文化也面臨逆境。
與宋代茶藝崇尚奢華、繁瑣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數民族雖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對品茶煮茗沒多大的興趣,對繁瑣的茶藝更不耐煩。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現風流倜儻,也因故國殘破把這種心境一掃而光,轉而由茶表現清節,磨礪意志。
選茗藝茶,是品茶的第一要素。明代的名茶品目繁多,最為人們稱道的六品,即:虎丘茶、天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