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相比較美國電影越拍越糟。”承諾製片也許是吸引好作品到工作室的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用一種更商業化的方式來運作這些影片的發行。但是雷德福又害怕製片會破壞聖丹斯的發展,使學院淪為一種競爭和誹謗中傷的陷阱。而且,製片的成本也很昂貴。學院得籌措更多的資金,而且還迫使聖丹斯陷入跟大製片廠結成某種聯盟的境地。範瓦根倫繼續說:“鮑勃說過,別陷進去。他認為,跟大製片廠糾纏在一起等於跟魔鬼簽了合同。”最後,雷德福改變了主意。他回憶道:“我常聽獨立導演們說:‘我需要錢。’於是想,如果我們多向商業因素傾斜一些,提供給他們一些資金激勵,幫他們把影片拍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介入或者影響他們,使之更加商業化。”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憤怒的藝術家 1989(10)
但是,後來事情很快就清楚了,問題還在於:那些理想主義的獨立導演本身就認為“商業”是一個骯髒的詞。製片資助基金會的成立還完全不確定,但是到了1984年,它還是被等來了。《花季少女》(Desert Bloom)以1950年代的核實驗為背景,講述了拉斯維加斯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故事。這是那些年出自聖丹斯的最好的影片之一。雖然到1986年限量發行後即被遺忘,但許多人仍然覺得喬恩·沃伊特(Jon Voight)應該因扮演那位頑冥不化、動輒罵人的父親一角而獲奧斯卡獎提名。本片編劇是尤金·科爾(Eugene Corr)和琳達·雷米(Linda Remy),前者被安排擔任導演,故事大致以後者的生活經歷為原型。那時,琳達經常跟科爾在一起。
雷米和科爾於1983年參加了7月份的工作室。“剛開始感覺聖丹斯真是太美妙了。”雷米回憶道,“他們向我敞開大門。我們跟頂級的攝影師、佈景師、化裝師在一起交流。我們在那一星期備受歡迎。”在聖丹斯的協助下三星公司投拍了那部影片。但沒過多久事情就變得糟糕起來。據薩福德說:“只要跟雷德福的名字聯絡上,資金就有保證,但是隨之他就會從頭攪到尾。”雷米繼續說:“我們可以約見任何想見的人,只要我們肯聽他們的。如果我們不同意,他們就會撤回資助。斯特林說:‘請相信我。’我則說:‘可你這是要我們跳懸崖啊。’他說:‘可是我會陪著你們跳的。’最後,除了我和尤金,誰也沒有去跳。”
那時,《花季少女》已經轉到約翰尼·卡森(Johny Carson)電影公司,科爾和雷米為一方,卡森的總裁理查德·菲施霍夫(Richard Fischoff)為另一方;雙方在選景、演員配置、剪輯等各方面展開了一場戰鬥。據雷米說,當“雷德福從尤金那裡接過這部影片,不讓他進剪輯室”的時候,衝突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比大製片廠還惡劣。我原以為聖丹斯會保護我們。我太天真了。雷德福其實並不喜歡我們的影片。他喜歡的是那種光滑、漂亮的東西。”
菲施霍夫否認不讓尤金·科爾參與剪輯工作,他從另一個角度做了補充:“只要聖丹斯謹守協助尤金製片的承諾,就會產生效用,但實際卻並非如此。雷德福從不去現場,也從不安撫因為他而被降低薪水、因為他而把自己交給一個沒有經驗的導演手中的演員。相反,他卻外出去拍《走出非洲》了。我們拍這部影片有著正當理由,並不是因為想製造一場殺戮。按照奧斯卡·王爾德的說法,所謂的道德就是‘善行必遭惡報’。”
薩福德說,1986年的聖丹斯電影節已接受了《花季少女》,雷德福想把它撤下來。當薩福德以辭職相威脅時,雷德福這才讓步,但他拒絕出席首映式。
怨恨還不止這些。《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r)是一部由詹妮·鮑文(Jenny Bowen)執導、凱耶爾·拉斯姆森(Kjehl Rasmussen)製片的言情喜劇。拉斯姆森知道,這部影片由野林公司為雷德福量身製作並且已透過了工作室的審查,但雷德福認為自己太老不適合出演這部影片。“我們的投資人已經拿出350萬美元現金準備投資這部影片。”他說,“我們說,我們很喜歡這個劇本,而且還配備了一個很出色的劇組,但我們的導演初出茅廬。雷德福跟投資人吃飯時說:‘劇本很出彩,我喜歡,我會在幕後支援,如果你們碰到什麼問題,我一定會出面協調。’我們希望他來代理一些事情,當然他後來外出去拍《走出非洲》了。我們遇到問題後根本找不到他。”
如果以為協助製片是引誘獨立製片導演多向商業方向靠攏的胡蘿蔔,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