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這是一首懷古詩,詩人面對著洪園荒廢后遺留的“崩雲”“蒼石”,回憶了“石頭”見證的歷史。詩中在“當日園開迎貴婿”一句後,有小注“仇鸞”二寧。仇鸞是蒙古原先侵略明王朝時期的一個將領,原系山西大同總兵,因“勤王”有功,被封為大將軍、“咸寧侯”。此人投靠奸臣、專橫跋扈、作戰無能又貪生怕死,後被奪爵戮屍。此人的祖父咸寧伯與洪鐘是同時的朝廷重要將領。“當日園開迎貴婿,大鑿春池照珠翠”,具體所指不明(待考),似乎同洪鐘與劉瑾的關係有關,又似乎洪家與仇家有過什麼特殊關係。“咸寧侯印競墜地”,所指應該是仇鸞被罷黜戮屍。“七子”所指,或者是文人“禽,籍,節,笈,篳,笛,箭”七事,或者是指當時的“前後七子”,“擁髻”乃熟典,表示愁苦之意。總的說,此詩描寫了洪鐘所在的明成化、正德年間的複雜歷史.對洪鐘在當時的功過是非並未掩飾,而是用巧妙的典故如實描寫,並用“蒼石無言汨如霰”一句結束全書,意思是“蒼石”無言地見證了這段歷史,因歷史血淚之緣故,“蒼石”也“淚如霰”。
洪園中的這塊石頭,叫“奇石”、“蒼石”也好,叫“青障”、“翠嶂”也好,在洪昇的青少年時期,經常與弟妹一起在其中玩耍“竹馬嬉”,在她寫給妻子的一首詩中,也記錄了二人少小時在園中石畔“編荊遊憩”、青梅竹馬的情景,所以記憶十分深刻。四十年後,洪昇回到故鄉,洪園已經三易其主,園子中石頭上已經是狐狸穿行、苔梯不掃的殘破景象了,但“小邱”、“春池”、“奇石”仍在,令洪昇撫今追昔,不免悲從中來,這應該是洪昇創作《紅樓夢》,用石頭比喻自己的重要理由之一。洪園的遺址在何處,當今學術界有爭議。因為洪園在洪家敗落後,至少三易其主,園名必然多次變化,以至湮沒無考。考察“虞氏水香居”,應是一條重要線索,列在這裡供杭州同仁參考。
三、無才補天的石頭——國子監石鼓
《紅樓夢》第一回開篇即雲:“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磨練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頑石“幻形入世”結束後,石上刻有“歷經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後面又有一偈雲:“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紅樓夢》的作者不會真的相信女媧煉石補天曾經遺棄過一塊“無才”頑石,在封建社會,“補天”即寓士大夫階層“出仕”、“治國”之願望,“補天石”亦即士大夫自況之譬喻:“無才”並非“無才”,乃是不成器,不合用途之意,表達的也是不得“補天”的憂鬱心情。什麼樣的人應發出“獨留一石未用”的感慨呢?落第舉子不會發此感慨,落第者多矣,亂石滾滾,談何“獨留一石未用”?逸民隱士亦不會發此感慨,他們可能自譬頑石,但不會嚮往“補天”,而願遁跡山林,更不會因“無才補天”而“自怨自嘆”,說什麼“枉入紅塵”。發此浩嘆者,必是一個如《紅樓夢》中所說的在科舉功名上“跌過筋斗之人”。
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間,發生了一起歷史上影響極大的文字獄。國子監生洪集士人名流在家裡演唱《長生殿》。當時朝中“明珠黨”(北黨)與“南黨”之間紛爭激烈,洪昇因與“南黨”親善,故“明珠黨”人藉口佟皇后喪期未滿,“國喪”期間聚眾演戲而彈劾洪昇。康熙帝一怒之下,捕其枷號入獄,革除具國子監生籍,永遠阻斷了洪昇的仕進之路。時人慨嘆此事說:“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這個洪昇,不是有慨嘆“媧皇”“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頑石的充分理由麼?
洪昇被革去功名後,受盡白眼挪揄。真稱得上《紅樓夢》作者所寫的“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愧則有餘,悔則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此時的洪昇如“試遣愚衷”,自譬“無才補天”的頑石,去寫“身前身後”之事,並在功名絕望的前提下,借書中寶玉之口,拒絕“仕途經濟”,大罵“祿蠹國賊”,是否是合乎情理的推測呢?據史料記載,清代“國子監”內,確有一塊著名的大石鼓,石上刻滿無人能識之古文字。此石來歷久矣,據傳是周宣王時所刻,石上字為史榴所書,記載的是周宣王田獵事蹟。韓愈、蘇軾、李東陽等許多著名詩人都曾題詠過此石。多數題詠者不知此石之來歷及石上文字內容,有的文人則認為是女媧所遺之“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