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命,有人祈求婚姻,有人慾卜前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幼薇忙得不可開交,在這表面繁榮的背後,危機四伏,幼薇面臨著再一次命運的挑戰,要知幼薇面臨著怎樣的考驗,且聽下回分解。
第26章 論佛法妙語述禪心,追道源玄機鹹少林
且說幼薇自接手咸宜觀的主持之後,咸宜觀名聲鵲起,香火鼎盛,車水馬龍,香客遊人如織,幼薇及姐妹弟子們應接不暇,一日少林寺方丈一清大師慕名來訪,作為佛教聖地,少林寺的和尚們為唐朝的社稷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大唐天子的頂禮膜拜,特加封賞,並且龍恩浩蕩,親賜牌匾,以昭天下,因此少林寺更是如日中天,名動華夏,聲播環宇,其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神奇的歷史傳說,吸引了眾多中外虔誠學道之士慕名前來,自從唐玄奘西天取經後其文化思想內涵更加豐富更趨完善,後來又有了東贏的鑑真和尚不畏艱險,飄洋過海遠道而來,虛心求教,更是使少林寺揚名於世,佛教作為印度的國教進入中國,已被本國的民族文化所融合,已加入中國自己的內容,包含了本國的民族文化精神,其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是多種民族宗教文化融合的精神體現,變原有的單一性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多重性和豐富性,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創造精神總能化腐朽為神奇,歷史經驗證明任何一國一民族的狹隘文化要想抹殺中國文化,必將為中華民族文化所融化,如同一道細小的濁流企圖汙染大海,少林寺之所以如此的享譽中外其主要原因是融入了中國自己的文化,因而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少林寺是佛教,而咸宜觀是道教,按理說是風馬牛不相及,那麼少林方丈為何要親眼相待,慕名來訪呢?因為佛道一體,前面所說的就是其中深刻的原因,這是題外話,現在回過頭來說幼薇以最高的規格隆重接待這位久享盛譽的大師,免不了說些大師駕臨寒寺使本寺蓬壁生輝之類的客氣話,出家人不打誑語,句句發自本心,當然令一清大師喜笑顏開,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按理說他是見過大世面的人,看破紅塵,一般的人自然入不得他的法眼,更休提什麼應景奉承之類的話,但是面對幼薇的美貌和博識,不由得驚歎,她妙語連珠,滔滔不絕,思維敏捷,出口成章,一清*之餘深為歎服,險些就收斂不住心神,幾十年的修為差點功虧一簣,一朝破功,面對眾人,為自己的慌亂老臉羞得通紅,本來存心賣弄一下自己的學問,不曾想面對如此*人的眸子和舌綻蓮花的嘴,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吶吶地不知所云,生怕稍有不慎叫人恥笑了去。好不容易收斂起心神,正襟圍坐,與幼薇討論有關佛學的起源,在他的一再請教下,幼薇只好免為其難,與他熱切地擺起龍門陣來。
幼薇憑她的勤奮毅力和超凡的悟性對道學已有頗深的造詣,她用自己多年的心得系統地闡述了有關道教的起源以及它的發展及演變,對於這些道教的理論自然是如數家珍,瞭若指掌,只見她舌綻蓮花,口若懸河,聽得一清只有不停地點頭的份,說關於佛教是引進的哲學,雖然經過國人自己的加工,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畢竟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國人自己的宗教哲學思想,要說道教才是中國的原產,和儒教一樣是中國的國粹,源於上古時代的黃老之說,後來融合了命向學,醫學,陰陽學,墨家儒家等等思想於一爐,因而博大精深,深入地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道家的起源有其必然的條件基礎和深厚的思想根源,始於黃帝,至老子時進一步完善,道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有關道的概念,老子著重闡述和分析了道在三個層面的表現形式和現實意義,即天道,地道,人道,實際上這就是他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老子在他的《道德經》裡提出“道”這一概念,說它是無影無形而又無處不在,它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天地人宇宙自然莫不含有道的深刻哲理,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深藏天地萬物執行之機,任何力量都不能改變它,只有認識它,順從它,才能被人類所用,才能利用它改變現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必須遵從道而道又合乎自然,一般人掌握它可以受用無窮,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個人的價值,甚至做到他所說的聖人,至少也可以明哲保身,遠離禍端,統治者掌握它,就可以垂拱而治,永葆江山社稷長治久安,所以說道的妙用無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元復始,在天地和自然界出現以前就有了道的存在,這是以後形成的陰陽五行學說理論基礎,陰陽家所說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無窮,都是關於道的內涵和外延,很顯然這些思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