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錄片階段,他都為其他電影人指明瞭一個全新的、道德的方向。當我們在銀幕上對現實的處理再度來到一個關鍵階段,當戈達爾在修辭學中漸行漸遠,當許多真實電影的電影人選擇了淺顯的真實和快錢,當新聞紀錄片電影人對過去視而不見,羅塞里尼再一次為我們指
明瞭道路。
《電影》,1971年第6卷第3期
薩姆佩金帕去墨西哥(1)
“《野戰群》其實只是,”薩姆?佩金帕導演說,“殺手去墨西哥時所發生的事。”在薩姆?佩金帕崎嶇的電影人生中,墨西哥越來越成為一個他想要去的地方。那是一片相比美國或許來得更加野蠻、簡單或者荒蕪的土地,但也肯定更具有表現力。薩姆?佩金帕的墨西哥是一個精神國度,類似於歐內斯特?海明威的西班牙、約翰?倫敦的阿拉斯加和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南洋。那是一個去了之後能讓你“把自己給理順”的地方。《野戰群》是佩金帕自1962年的《午後槍聲》(RidetheHighCountry)之後,第一部在執導時未受到阻力的作品。這中間的七年時間,他歷經個人生活不順、拍攝專案受阻、自己被列入黑名單等各種磨難,當然,在此期間也有過遲來的影評人讚譽。他們將《午後槍聲》稱作“美國經典作品”,而佩金帕卻在為爭得一個寫電視劇的機會而拼命努力。當他最終重獲發言權時,卻發現世道已經變了。暴力已經失去了它的規範(code),變成了某種更深層、更致命的東西。這種新的暴力對應了佩金帕記憶中尚且清晰的那幾
年,這個國家的新情緒,但更重要的還是,對應了他個性中的某種 特徵,這一特徵以前都是被更多禮貌的偽裝所掩蓋著的。
有過為唐?西格爾(DonSiegel)導演打工和在電視劇《西部佬》(TheWesterner)劇組工作的經歷之後,佩金帕的第一部電影是小成本西部片《鐵漢與寡婦》(Deadlypanions,後來更名為《愛開槍的人》'TriggerHappy'重新上映),這也是一部現在被他稱作“無法控制”和“失敗”的作品。但它當初確實引起了理查德?裡翁(RichardLyon)的注意,他將佩金帕帶去了米高梅公司,同一年,他拍攝了《午後槍聲》。一年之後,即1963年的冬天,《電影季刊》編輯歐內斯特?卡倫巴赫(ErnestCallenbach)對該片做了如下描述:“剛開始,似乎沒什麼人拿這部電影十分當真,但隨著時間流逝,它那並不引人注目的優點開始變得愈發具有吸引力,現在再來看,很難再找到哪部1962年出品的美國電影能比它獲得更高分的了。”不過,1962年時的米高梅和那些普通影評人一樣,尚未準備好接受這種從容不迫的道德寓言;《午後槍聲》只能作為雙片放映時的第二部片子,在社群小電影院和汽車電影院中放映。《午後槍聲》是一部痛苦的老男人電影,而它的導演此時年僅37歲,於是它更顯痛苦。兩位老年槍手,喬爾?麥克雷(JoelMc-Crea)和倫道夫?斯科特墮落成了鏢客,負責將價值兩萬美元的黃金送出一個採煤小鎮。作為他們各自早年角色的延續,麥克雷高度讚賞了經典西部精神的美德,而斯科特卻引誘他一起拿著黃金跑路,畢竟,他們倆都承認,就他們過去那無私的戎馬生涯而言,現在拿走這些黃金也是理所應當。爭執過後,斯科特接受了麥克雷所信奉的那一套,並非因為那一套現在仍來得特別合適,而是因為他們倆本身就是屬於過去的西部佬。兩人合力躲開了強盜三兄弟的追逐,不過麥克雷卻在槍戰中被殺,像英雄一般地死去。“我想自己一個人。”一邊說著,他那渾身都是子彈的身體緩緩沉向畫面下方。《午後槍聲》兼具兩面性:一方面呈現出舊式的西部佬陷於他們自己那已經過時的神話之中,另一方面也用那一神話
為他們的存在做了辯護。英國影評人理查德?懷特豪爾(RichardWhitehall)曾經寫過,《午後槍聲》“不僅是對神話的慶祝,本身也是
一曲輓歌”。相比同一時期由兩位老西部佬完成的關於老西部佬的電影———約翰?福特的《雙虎屠龍》(TheManWhoShotLibertyValance)和霍華德?霍克斯的《赤膽屠龍》(RioBravo)———薩姆?佩金帕的這部作品更準確地捕捉住了西部佬因年老體衰而產生的痛楚。和麥克雷、斯科特一樣,福特和霍克斯也可以帶著榮耀和自尊來結束自己的事業,而佩金帕卻必須看透那個神話,將它放在時間之中。回過頭來看,《午後槍聲》中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