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顏淵篇》)——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篇》)這些句中所謂的“君子”應理解為有才德之人,而“小人”便是才德淺薄之人。同時也可以把“君子”理解為為政者,“小人”為被統治者。
曾有一段時期,在中國,“小人”指奴隸,但在此這樣解釋便不甚恰當。
《論語?雍也》中有下列名句: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儒,既有君子之儒,也有小人之儒。根據古註解釋,此處的“君子”
指有才德之人,這些人的儒之根本極為明確,而才德淺薄的小人之儒“則矜其名”,只是為了貪圖儒的名義。
伊藤仁齋認為,君子即為政者,而小人則是指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力的“被統治者”。仁齋講道:
君子、小人,以其關注的(或影響的)範圍區分。君子之儒以天下為己任,抱濟物之志。小人之儒,則獨善其身,無及物之能。
由此可知,有無影響力也是區別小人與君子的因素。換言之,便是有無志向。安井息軒(1799—1876)的觀點更為明確:兼善天下為君子之儒,獨善己身為小人之儒。《論語?里仁》中另一個關於君子與小人的名句: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所“懷”之物不同。所謂“懷”是指“牽掛”、?
第五章 思變之道9191“在意”。君子所思的“刑”指敬畏國家法律政令,而小人則只牽掛眼前的小惠。
對此,古注和新注的解釋相同,而日本的狄生徂徠認為此句具有因果關係。
因為君子懷德,所以小人便可有安身之所。而且,君子對國家刑法心懷敬畏之意,因此小人便可追求眼前之“惠”(寬恕、恩赦)。
按照徂徠的解釋,那麼君子並非都是善人。如果將君子看作是為政者,那麼為政者中既有好人也有壞人。仁慈的為政者能夠以德治主義施行政治統治,因此人們便可安居於自己的土地之上。而殘暴的為政者施行的是刑罰主義政治,這樣一來,被統治者(小人)們為了從法網中掙脫,便希望可以得到寬恕和恩赦。
如果按照徂徠用為政者和被統治者來區分君子和小人,那麼必然會出現“惡君子”和“善小人”。
君子與小人(2)
孔子在六十四歲時,流浪於陳蔡之地,為衣食而憂。弟子子路腹中飢餓,問道:
君子亦有窮乎?
關於此句有兩種解釋:
①有才德之人也會窮困嗎?
②位居高官之人也會窮困嗎?
對此孔子作出下面的回答: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意思是,君子自然會有窮困之時,然而小人在窮困時便會自暴自棄,這便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那麼君子在窮困之際,應當如何?上面的句子並未給出解答。
?
92儒教三千年“固”除了“固然”,也有“加固”、“恪守”之意。在此,古注新注都取了“固然”之意。
——固窮(恪守窮困)雖然現實中用到過這個意思,但在此講不通。陶淵明(365—427)曾用過“固窮之節”一詞。《飲酒》其十六中提到:
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
意思為,懷“恪守窮困”之節義,經歷了極度的飢餓和寒冷。此處便不能將“固”解釋為“固然”。杜甫(712—770)在詩中也曾提到: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胸懷大志,便不能對“固窮”發牢騷,感到厭倦。
陶淵明和杜甫這樣的大詩人很自然地將此運用到了詩中,詩中“固”
作動詞也並非異常用法。因此我認為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君子即便是面對窮困也能泰然處之,不會自暴自棄。”
因為是君子,所以不會自暴自棄。也可以理解為,因為不自暴自棄,所以稱之為君子。而驚慌失措,所以為小人。根據面對事情表現出的不同態度,被區分為君子和小人。小人如果能不斷提高修養,積德,也可以成為君子。儒教,正是在教導人們如何成為君子。
在位者或以天下之責為己任之人為君子,而他者則為小人——站在這個立場上來考慮一下:小人,即被統治者,這種身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努力研究學問,得到認可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