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復動。
同去吃船鰣的鎮江商會會長陸小波,對吃鰣魚最有砑究,他說:“鰣魚
只宜清蒸,紅燒油煎,鱗脂全失,膏肪蕩然。網獲鮮鰣,挖去腸膽,用布
拭去血水,以花椒、砂仁擂碎,加入花雕、蔥絲、姜米後,蓋上幾片‘蔣
腿’,不用生抽、鹽花,放在陶器內上鍋蒸熟,自然擎盤散馥,明透鮮
美。”善食者之言,當然是經驗之談。
陳含光先生介弟笙友,知道鰣魚的故事最多,大家飽啖鰣魚之後,
在船頭瀹茗,他講了一則鰣魚的故事,非常有趣。他說:“有一位鎮江
姑娘嫁到南京,三日入廚下,調羹奉姑的時候,正趕上鰣魚上市。新媳
婦人廚,大嫂小姑都想看看她的手段如何,於是特地買了一尾鰣魚,考
一考新媳婦,誰知新媳婦拿起廚刀,毫不猶豫,三下五除二,把一條鰣
魚鱗片,全都刮掉,姑嫂們一看,以為她是外行,也不說破,單等上飯桌
看笑話。:誰知一艋鰣魚端卜來,雖無鱗片,可是比不去鱗的鰣魚,還要
腴美j飯後細細跟新媳婦討教,才知人家從小生長在江邊,每年春木
都有大隊鰣魚游來,耳濡曰染,自然成r烹調鰣魚高手一她們認為魚
不去鱗,總欠美觀,而鰣魚之美,厥在鱗脂,於是把刮下鱗片,用針線聯
串起來,吊在鍋盅裡面,蒸魚的時候,水汽翻騰,鱗脂漸次溶解,完全滴
落魚身I卜.鱗上脂肪點滴不剩,比帶鱗鰣魚還要鮮美,又免去剔鱗之
煩,從此姑嫂才不敢小看這位鄉姑出身的媳婦一”
民國初年,交通只有舟車,而尤飛機,冷藏裝置又沒有現在完美,
無論如何用舟車輾轉,在平津吃到的鰣魚,雖無異味,可是風味全失。、
記得比竹村人徐世昌做大總統時,在懷仁堂天然冰鎮,大宴群臣,請吃
鰣魚,筵開兒卜桌,鰣魚當然難保全都新鮮。他有一位鄉氣十足的貼
身近侍,等夜闌人散,以為殘膏冷炙,可是大夫燕食,珍味悛餘,必然仍
叮大快朵頤。誰知吃了一}1鰣魚,覺得魚肉糟敗,毫無可取,還不如家
鄉熬魚貼鍋子來得落胃呢!後來總統府一直傳為笑談。現在臺北的
江浙館子,也時常拿清蒸鰣璽為號召,冰凍若干天的鰣魚,是否肪腴味
美,那只有滅曉得了。
魚香十里帶魚肥
目前臺灣近海已進入帶魚盛產季節,漁民冒著強風勁浪,紛紛駕
舟人海捕魚,因為魚群沛集,家家都是滿載而歸,人人笑逐顏開,把漁
獲所得成筐盈簍送到魚貨市場去。從電視上播映情景,不由想到了當
年山東沿海一帶捉捕帶魚的盛況。黃海中各種魚產都集中在青島小
港近海一帶,凡是魚汛來臨的時候,都會有些珍奇怪異的魚類被發現,
所以各省的水族館,測知魚汛都會指派專家前來刺探,不惜重金,蒐集
價購,如果是不耐久藏的罕見魚類,立即在青島就地製成標本後,再行
攜回研究。
青島魚汛中以帶魚數量最多。有一年筆者奉派到青島一帶沿海
地區公幹,住在舊提督樓,當地漁會的會長來告,青島的魚汛是一樁奇
景,大批的帶魚群,已逐漸遊近小港。既然碰上不可不看,於是我們一
同去r漁港碼頭,雖然港灣迴環堪避勁風,可是海風冽冽襲人衣袂,猶
覺衣履單薄,憑欄遠眺,只見遠處飛雲回舞,奔電流霎,頃刻間海面上
銀鱗沃雪,碧海翻光,帶魚一條接一條,口尾相連,魚貫而來?最大魚
群能接成{一多里長一條魚帶,蘇東坡詩所謂“光搖銀海眩生光”足以說
明海里魚帶子是多麼甭麗壯觀了。,漁民運氣好的碰上兩三萬斤大魚
帶子,可以一網而罟,發個小財,帶魚進入盛產期,青島帶魚便宜劍給
錢就賣,碼頭上的搬運腳行,原本是以火燒槓子頭一類堅硬麵餅為主
食的,這樣才精力充沛能耐過載,可是一到帶魚季節就不吃麵餅,改吃
帶魚當飯啦!外省人初履斯土,還覺得以魚當飯,未免太奢侈點了,殊
不知吃帶魚,比吃雜糧還便寅,而且可以增加耐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