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的土豆湯;還有把青豆、蠶豆混合而煮的蠶豆湯……這些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口味清淡。
水果:時令水果是每餐飯後安靜小憩時的獎勵。半個蘋果、一個桔子、一瓣西瓜,每每讓我沉醉在午後悠閒的童年時光……
第一律 合五味(2)
上大學後,我才開始住校吃食堂的經歷。記得第一年放假去看爺爺,本以為爺爺會考我許多學業問題,於是特意準備了一番。在我心目中,爺爺的肯定似乎比老師的更重要,所以準備得比期末考試還認真些。但奇怪的是,爺爺卻問了一個與學業不相干的問題:每天都在食堂吃什麼?
於是,我列舉了一大堆具有學校特色的菜式,雖沒有現在豐富,但也比家裡的四菜一湯的選擇面寬多了。
“每次只吃一個菜嗎?”
“是啊,一個菜的量就很大,打兩個菜吃不完,就浪費了。”我回答道。
“沒有湯和水果嗎?”
“有湯,但食堂裡沒有水果賣……”
“你覺得你吃得對嗎?”
“……”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你瞭解臟腑中脾胃的作用是消化食物,並轉化為人體可以利用的營養精微物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可是人體健康生存的根本,也是人體從疾病狀態迅速康復的基礎,正所謂:飲食者,人之命脈也。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因此我們需要給脾胃提供多種食物,併合理調配,才能讓脾胃功能正常發揮,才能為人體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充足的氣血。養生,首先要從飲食開始,而中國傳統醫學素來有‘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食療觀,所以說,治病也離不開飲食的幫助。《內經》中講,‘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十分有道理的。結合奶奶平時給你做的飯菜,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吧,看你能悟到多少。”
看來我沒有透過爺爺的考試,還是回去繼續研讀《內經》吧。
《黃帝內經》——中醫學的經典著作,分《素問》、《靈樞》上下兩卷各八十一篇,成書於戰國時代。但它既非一時之作,也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當時對許多醫家理論、醫學著作的總結。瞭解中醫,學習中醫,不可不研讀《黃帝內經》,其蘊含的大智慧和豐富的多學科知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追隨者。而以此書為基礎逐漸發展豐富起來的中醫學,更因其神奇的療效,不僅博得了普通民眾的喜愛,更在世界醫藥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記。
爺爺提到的這段關於飲食養生的經典論述記載於《素問?藏氣法時論》,既是醫學方面不可忽視的至理名言,更是指導人們健康飲食的重要原則。
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
五穀,指粳米、小豆、麥子、大豆、黃黍(音同鼠,即糯小米,北方叫做黃米,又叫黍子)等為代表的糧食作物。“五穀為養”,即以五穀為維持生命機體的基本食物或基本營養。何以見得“五穀”是基本的營養呢?文中對不同的食品分別用了“養”、“益”、“助”、“充”四個不同的字眼,這不全是為了避免行文上的重複,而且還有深刻的用意。它不僅講了各類食品對人體的養益功能,而且還有主次之分。“養”是主要的,“益”、“充”、“助”是輔助的,不能喧賓奪主。
這裡需特別說明一下,穀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質,脂肪含量並不高。而古人把豆類作為五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因為穀類蛋白質缺乏賴氨酸,豆類蛋白質缺少蛋氨酸,穀類、豆類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質相互補益的作用。
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律 合五味(3)
五果,指桃子、李子、杏、栗子、大棗等為代表的水果、堅果類食物。“五果為助”,即以五果為生命機體營養的補助。水果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糖類和有機酸等物質,營養豐富,還有助消化。雖不求多,但卻是平衡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物。
五畜適為宜,過則害非淺
五畜,指牛肉、羊肉、豬肉、狗肉、雞肉等禽畜肉食,廣義上則包括了畜、禽、魚、蛋、奶之類的動物性食物。“五畜為益”,即以五畜為生命機體營養的補益。肉類食物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可以彌補植物蛋白質的吸收不足。但既然是補益,就不能成為每餐食物中的主角,應以適宜、適度為原則,食用過多則會傷及人體。
五菜常為充,新鮮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