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房產管理所接管,出租給居民居住。注②
以上可以證明大孤山觀音庵歷史久遠,近代曾重修一次,據現在已經150餘年了。1860年重修,說明原來的廟因時間太久很破舊了。此年山後的背陰寺也進行了重修,背陰寺有據證明是明萬曆年間修建的,當地人都知道觀音庵比背陰寺興建時期要早。透過這兩個寺廟關係,可以間接說明觀音庵在曹雪芹到大孤山之前就存在。
另外,孤山上廟(櫳翠庵)是唐朝年間始建的,有十六羅漢為證,五十年代曾請郭沫若鑑定:是屬於契丹文化唐朝同期的。當時大孤山周圍都是海水基本上是島嶼狀態,比較偏僻。這樣的地方。據此,筆者認為既然山上面當時有和尚廟,那麼相對應該有觀音廟。孤山還有一個說法也間接證明了姑子廟建於唐朝:
楊貴妃當年並沒有死於安史之亂,而是秘密潛到山東蓬萊乘船逃往日本,在海上遇上大風,船被吹到大孤山腳下,楊貴妃便到了姑子廟歇息,後被上廟的日本和尚護送到了日本。如果這個說法成立,姑子廟建於唐朝無疑。據專家考證: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一代絕世美人楊貴妃香消玉隕在馬嵬坡上,兩年後,挖開的貴妃墓中卻找不到貴妃的遺體,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嗎? 謎團一,“貴妃遺體”新舊唐書記載不同,新唐書只說香囊猶在。 謎團二,日本民間盛傳楊貴妃逃到日本,《長恨歌》中也曾暗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宣告,她是楊貴妃的後裔。這個訊息讓中國人無比震驚,楊貴妃的後人怎麼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實早在20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現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
人們分析長恨歌裡寫的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其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是指馬嵬坡上找不到楊貴妃遺體一事。而此後唐玄宗派一個道士去找尋楊貴妃,結果“上窮碧落下黃泉”也沒找到,最後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這裡寫到的蓬萊仙山又在哪裡?在日本的文學創作中,常常把蓬萊山指為日本。 注③
楊貴妃究竟是從哪裡乘船去日本的呢?有專家認為:
史料中最翔實的航海記載就是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他前後歷經11年,經歷了5次失敗,屢遭磨難,才終於到達日本。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楊貴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人民大學歷史系劉教授分析,據記載唐朝時,中日交往頻繁,包括非正式的也有16…17次,從船的規模上看,楊貴妃出逃日本應該沒問題。就算這樣的船能到日本,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楊貴妃要在哪個港口登船呢?據古代交通史記載,當時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楊貴妃一定會選擇相反的方向,可能到武漢,經長江下游,有三條路線,一個是揚州,一個是蘇州,另一個是明州,可能在這3個地方登船,最後到達日本的山口久津縣。
筆者認為專家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但登船地點卻不符合當時的情況。這三個登船地點都是繁華市鎮,不適合秘密出逃。更重要是,從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所遇到的海上風險這種情況來看,當時的風帆船是不具備抵禦海上風險能力的。稍有一點頭腦的人是不會給一個出逃的人選這樣的危險路線的,因為成功機率太低。筆者認為:應該是在唐朝日本人,給護送楊貴妃的人出了一個非常好的點子,即到山東蓬萊乘船,沿靠黃海北岸和朝鮮海岸臨近的海域行船到日本,不用大型商船,一般漁船就能安全到達日本,否則,不會有被風吹到大孤山之說。
而日本的蓬萊之說,極有可能是指楊貴妃登船的地點。近年有學者研究的觀點認為:是晁衡(阿倍仲麻呂)把楊貴妃護送出國門,由日本遣唐使護送到了日本。恰巧孤山上廟有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侶之碑,也許大孤山就是晁衡當年到的國門?此碑,據東港市文物管理所祝延學講:1984年他和胡延方師兄弟梁延文在孤山上廟見面時說起此碑。梁延文說:1938年有兩個日本人到上廟找阿倍仲麻呂牌位,廟上人不知有此事。後來,他們就在廟裡牆上的窗戶邊找到一個木板,木板上刻有阿倍仲麻侶名字,背面有兩首詩,一首是李白的,一首是阿倍仲麻侶自己的。梁延文1984年已七十多歲了,還能記起詩的全部詞句,後來胡延方(孤山廟主持)就據此立了碑。
還有一件事也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當地老百姓都叫觀音庵為姑子廟,你問觀音庵不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